根據台灣《中央社》26號報導,台灣出版公司「八旗文化」總編輯、筆名「富察」嘅 李延賀,被中國方面依「煽動分裂國家罪」判有期徒刑3年。由「八旗」出版嘅書籍,近年因其史觀,已禁止在中國銷售。富察被判刑嘅消息傳出,有中國學者不以為然。
富察在2023年3月下旬赴上海後被拘捕。據中國國台辦發言人 陳斌華所述,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25年2月17號一審公開宣判,以「煽動分裂國家罪」判處 李延賀有期徒刑3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並處以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5萬元。
「八旗」出版無數有關中國史、世界史嘅書籍,其中多與「獨裁中國」傳統上以漢民族為中心、強調大一統嘅歷史觀不同,為當今嘅台灣書市引入無數新視角。儘管中國官方未加以說明,但呢地不同於主流嘅意識形態,可能就係佢遭判刑嘅原因。
一名中國法學教授以匿名形式向《中央社》記者透露,犯罪「管轄地」通常係犯罪「行為地」。而 李延賀出版書籍嘅地點在台灣,並非在上海。將圖書可影響嘅地方稱為「犯罪結果發生地」,同過去通常明確特定嘅「犯罪結果發生地」(譬如凶案)並不相同。
該法學教授質疑,言論可影響嘅範圍係全地球,究竟中共係想要令各地相互推諉,定係要逼到思想犯無處可逃?佢認為,歷史本身「冇可能解構」,可被解構嘅只有歷史話語體系。這些問題應透過學術爭鳴去解決,甚至透過學術爭鳴都未必解決到,顯不宜通過法庭裁判來解決。
至於將 富察視為「台獨分子」大加撻伐,佢認為,如果要兩岸「和平統一」,除咗要促進中國人民比台灣人民「更加富裕、更加自由」,仲需要讓海峽兩岸華人「多交流、多交易」。但多交流意味著要保障「台獨分子」自由表達嘅權利,否則就唔係交流而係洗腦。
隨著兩岸「兩國」局勢變化,以及中國官方嚴管意識形態領域,最遲至2021年下半年,中國書市嘅「繁體書籍」就遭遇嚴格審查,八旗叢書亦幾乎消失在上海書店中。2022年,北京以販售繁體書為特色嘅獨立書店,其經理同指出「八旗」出版嘅書被明令禁止進口。
在言論管制及資訊過濾層層加嚴嘅情況下,在中國社群 微博上,對於 李延賀被判刑一事,一面倒將其描繪為「出版洗白日本侵略、鼓吹中國分裂」書籍,其中亦出現「台獨、反華、反漢」等唱和北京中央嘅用語,並有人稱「判得太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