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由亞洲電台》12號報導,港府面對872億元財赤,繼長者「兩蚊乘車優惠」後,港官再一次向民生「開刀」。醫管局宣布自本月24號起,最多只會發放24星期嘅藥,若需要更多則會分階段配發。相對政府10個特首司局長辦公室預算,其開支不減反增,派藥新措施預計只可節約數千萬元開支。分析認為,公共醫療政策不可只考慮數字;前區議員亦批評,新安排對基層造成困擾。
醫管局宣布,會分階段推出新配藥安排,第一階段由本月24號起,所有出院病人、專科門診、普通科門診病人,最多只會配制24星期嘅藥;若需配更多,則會安排分階段配發。
醫管局表示,新措施係為減少不必要開支及用藥混亂;而最終目標係自今年第四季起,每次最多向病人處方8星期藥。對於部分「有需要時先服用」嘅藥,例如止痛藥、藥膏等,若醫生處方多於28日,醫管局只會派發四分之一。
醫管局總藥劑師 崔俊明表示,醫生可按臨床需要調整:因為上述藥品係「需要時先服食」,有機會唔會用到,未必日日要用,呢的藥如果醫生無指明,我哋只會派發25%嘅藥俾病人。
醫管局估計,在新安排下,慢性病藥物分發量會減少一成,其他藥物可派少六成半,節省數以千萬元開支。聯網服務總監 鄧耀鏗指,現時政府對公院病人嘅藥費資助率高達92%,佢認為,社會可討論調整收費。
鄧耀鏗表示,病人每16個星期取藥,我哋嘅收費係15蚊,有冇空間調整?調整後等於我哋有更多資源,望將部分有臨床效益,甚至較昂貴嘅藥物,引入醫管局藥物名冊。
醫管局雖冇說明今次措施是否同政府「減赤」有關,但前區議員 李文浩則批評,新安排對基層造成困擾,佢不滿指:點解要向呢件事開刀?政府並非冇其他方式可削減開支,啲老人家每次出門口取藥,對佢哋來講都有風險,並非每個基層家庭都可聘請看護。
報導指,港府財赤高達872億元,但政府部門開支預算中,10個特首及高官辦公室嘅年度預算,增幅介乎1.1%至20.4%不等,其中政制局增幅高達20.4%,達到1650萬;特首辦亦增加7.8%預算至1.27億元。警務處再創新高,預算逾280億元,增幅為4.94%。
相對醫管局新措施只可節約幾千萬,財經評論員 利世民認為,醫管局不可只考慮數字。利世民話,該政策已非單純財政考慮 ,作為公共醫療政策,該做法是否真係對病人最好?慳錢效果並非十分明顯,甚至最後要用更多人手去處理drug review(藥物評估),加上重新派藥嘅手續,恐得不償失。
李文浩亦認為,政府應削減其他開支:警務處增加開支有乜用? 現時在香港仲可以遊行示威咩?而家警務處增加開支嘅唯一用途,就係在街上放大量人手去增加抄牌。佢認為,政府與民為敵,制定出來嘅政策只會令市民生活狀況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