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自由時報》12號報導,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嘅「佳士得拍賣行」(Christie’s)即將舉辦首場「Augmented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AI)藝術品拍賣會,引發藝術界強烈反彈。
今次拍賣會預計將展出20幾件作品,橫跨5個年代,包括非同質化代幣(NFT)、燈箱、螢幕、雕塑、繪畫、版畫等多元形式,估計總收益將會超過60萬美元。
外媒報導指出,有近4000名藝術家發起連署,要求取消今次拍賣。連署人指,多數拍賣品使用人工智慧模型,涉及在未經授權嘅情況下,以受版權保護嘅作品進行訓練。
連署藝術家認為,呢啲模型背後嘅科技公司,在未經許可或支付報酬嘅情況下,利用人類藝術家嘅作品,建立其商業產品。不過卻引來參展藝術家反對,對此批評提出反駁。
藝術家 德萊赫斯特(Mat Dryhurst)表示,有關辯論應聚焦在公司及國家政策層面,而非藝術家身上。其作品預估拍賣價為7至9萬美元。
另名藝術家 阿納多爾(Refik Anadol)就強調,其作品《ISS Dreams》使用美國NASA太空總署公開數據,並以此訓練嘅人工智慧技術做創作,並非使用未經授權嘅受版權保護作品。
佳士得發言人回應指,參展藝術家都具有豐富多元嘅藝術實踐,部分作品已獲得博物館收藏。佢哋強調,呢啲作品多受控在環境之下,以藝術家自己輸入嘅參數數據進行訓練。
目前,有關人工智慧模型使用受版權保護作品進行訓練「是否構成侵權」仍存在爭議。科技公司多以「合理使用」為由做辯護,而藝術家就認為其權益受到侵犯。
根據美國版權局裁定,藝術家可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創作並獲得版權,但「純粹由人工智慧生成嘅材料」不在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