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中央社》22號報導,在德國軍艦睽違22年穿越台灣海峽後,柏林外交智庫近日發布「印太安全戰略報告」,「報告」認為德國正在藉「通過台海」一事,向美中與其區域盟友傳遞「德國不受中國威脅」嘅信號,「報告」並建議德國政府,更積極改變過去在台海議題上相對模糊嘅立場。
為保持靈活性,德國過去對台灣議題嘅戰略相對模糊,以德國外交部4年前發布嘅「印太政策指南」為例,72頁的嘅印太方針內容中,僅唯獨在學術交流部分簡短提到台灣。不過,隨著印太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級,模糊立場顯已無法應對當前局勢。
近日柏林智庫「德國外交關係協會」(DGAP)發布一份最新嘅「印太安全戰略報告」,內容指出在全球關注烏克蘭嘅同時,不能忽視因中國軍事行動日益強硬,造成「南海、台海」嘅緊張情勢逐漸升高。
「報告」指,如果台海發生衝突,帶來嘅損失將相當於每年全球經濟產出嘅10%,即係超過10兆美元損失,影響超越武肺疫情及俄烏戰爭,尤其係對亞太區貿易總量超過20%以上嘅德國,一旦爆發軍事危機,德國經濟勢必首當其衝被重重打擊。
報告研判,中國在未來幾年內「以軍事手段」併吞台灣嘅可能性並不高,除非北京認為台灣走向法理獨立,情勢仍有改變嘅風險,例如北京當局在今年5月即進行為期2日大規模軍演,以此作為對台灣新任總統 賴清德「對中強硬」等行為嘅「懲罰」。
此外,11月美選結果將會重塑國際安全結構,如果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再次當選,「美國優先」政策回歸恐將削減對外軍事預算,要求歐洲、印太區盟友自行承擔更多防衛成本。台海緊張情勢升高,加上美選後可能重回「孤立主義」,德國不可再被動依賴美方軍事外交保證。
智庫「報告」建議,在台海議題上,德國需改變一直以來相對低調及模糊嘅戰略,改採積極行動,以更清晰嘅立場來確保台海穩定,以維護德國自身利益。
「報告」先以9月13號德軍軍艦穿越台海為例,說明即使係象徵性舉措,亦能對中國產生威懾,並同時向美國及區域盟友傳遞「德國不受中國威脅」嘅信號,若可進一步同其他歐洲國家共同加強對中國軍事行動嘅關注,並予以明確譴責,將有機會改變北京嘅如意算盤。
除咗軍艦穿越台海,同「紐澳、日韓」等印太區盟友加強軍事合作,例如「聯合軍演、向菲律賓提供無人機技術」等,支持盟友提升海上防禦能力嘅力道持續擴大,更能加強同印太盟友間嘅信賴關係,有益區域穩定。
不僅海上協防等軍事行動,報告撰寫人、智庫德國安全與防衛中心研究員 馬特莉(Aylin Matlé)、格爾絲(Hanna Gers)並建議,德國必須明確表達中國若武力犯台,將帶來嚴重嘅經濟及外交後果,並將此訊息透過各種管道傳遞至北京。
報告最後強調,德國政府必須向國內民眾「清晰、透明」解釋,在當前印太地區嘅安全局勢之下,中國、俄國有關作為正在如何影響德國國家利益,並向大眾說明在上述背景下,國防投資嘅重要性。
在進行2020年嘅武肺疫情病毒起源調查後,中國對澳洲實施經濟制裁,澳洲政府隨即抓住契機,向大眾傳達來自中國嘅地緣政治威脅,並成功獲得澳洲國內民眾對增加國防開支嘅支持。
馬特莉、格爾絲兩名學者都認為,德國如果可以學習澳洲經驗,將有助於強化國內對國防政策嘅支持,以為應對印太地區衝突對德國經濟嘅潛在威脅,以做好更充足嘅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