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脫手金融機構股權 分析:賺大錢時代終結
央企脫手金融機構股權 分析:賺大錢時代終結

根據台灣《中央社》15號報導,有鑑於中國金融風險不斷顯現,在中國國資委要求下,部分央企已陸續開始賣出手上嘅金融機構股權。監管層嘅目的係抑制企業過度金融擴張,並防範金融風險。

 

中國經媒《經濟觀察報》當日報導指,中國國務院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6月嘅擴大會議決定,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嘅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及增持。

 

過去業內稱為「限金令」,包括「中化資本、中國保利、鞍鋼集團」在內嘅數間央企,已陸續開始售賣手上嘅金融機構股權。報導表示,監管層嘅目的係要加強對央企金融業務嘅監管及風險防範,盯住「金融、高風險、非主業」等幾項關鍵。

 

國資知情人士指出,聚焦央企參股、控股金融機構嘅監管背後,係要防範日趨顯現嘅金融風險。金融業發展,關係著中國經濟嘅穩定。佢表示,中國優質嘅企業多係上市公司,或係國資委管理嘅央企,有關企業嘅收入及利潤正在下降,說明經濟正在承壓。

 

佢認為,要想應對風險,必須由金融領域落手先,由央企先落手,並將央企回歸返其主業。央企人士就認為,有關消息意味著,過去一段期間,央企靠著金融業務「賺快錢」嘅時代將要結束。報導指,當前「金融資產」在央企中占有相當大嘅比例;尤其上市央企嘅資產有超過80%以上涉及金融領域。

 

報導引述央企人士表示,大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咗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及控制力,一般都會涉足金融領域。金融行業具有「高槓桿、高回報」等特點,能為企業帶來更多資金流動性及盈利機會。因此,好多大型企業最終都會形成以金融業務為核心嘅商業模式。

 

但隨著時間過去,央企「產融結合」開始出現問題,金融業務無法有效服務產業發展,或部分央企嘅金融業務資產負債率較高,增加咗企業嘅財務風險。有央企過於追求金融業務發展,忽視主業嘅穩定及提升,致企業資源配置失衡。此外,企業及金融機構之間嘅相互參股,亦可能增加內部交易等「內線交易」道德風險。

 

來自政府嘅「限金令」,對央企其實係「痛苦嘅抉擇」。一名央企總會計師表示,若真要將「利潤貢獻主力軍」出售,勢必影響年底嘅央企考核。但而家出售金融機構股權,或仲可以賣到好價錢;萬一錯過時機,未來賣唔出去就大鑊囉。

 

當前央企嘅首要任務,就係要將風險轉移出去,但對於如何劃分出有高風險嘅資產,以及部分可能存在風險嘅資產,會由邊個來出手購買,或有邊個願意承接,都將會係之後要衍生出來嘅問題。

發佈時間: 2024年09月16日 13:59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