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距離選舉不到兩週,特朗普在全國和關鍵搖擺州的民調中領先,讓民主黨陷入焦慮。過去一週的三項調查顯示,選民對特朗普的評價高於賀錦麗,蓋洛普的調查更顯示他的支持率達到50%,是他三次競選以來的最高點。
這一切發生在民主黨對特朗普的猛烈攻擊和偏頗媒體毫不掩飾的偏見下,或許也因此,特朗普正逐漸成為一個令人同情的「反英雄」。
看看《紐約時報》週四晚間的幾個標題:「賀錦麗集結明星力量,特朗普大肆批評法律問題」、「哦,這個廣告:猶太人刻板印象服務於特朗普作為更安全的選擇」、「大規模突襲和大規模驅逐:特朗普的移民計劃」以及「選舉臨近,司法部試圖保持政治中立」。最後一則令人忍俊不禁,特別是《紐約時報》才在週三報導了司法部寫給馬斯克的信,警告他提議為支持第一和第二修正案的選民提供100萬美元獎金,可能會違反聯邦法律。這是否構成選舉干預?
這種左翼偏見讓許多美國人對媒體敬而遠之。本月蓋洛普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創下新低(31%),尤其是獨立選民和共和黨選民的信任度下降。即便媒體持續高喊特朗普是對民主的威脅,有多少美國人還在聽呢?前《紐約時報》編輯詹姆斯·班尼特去年在《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中總結了媒體的信任危機:「實際上,《紐約時報》正逐漸成為美國進步精英自說自話的出版物,談論一個不存在的美國。」
美國人不喜歡被否認現實的媒體居高臨下地說教。直到今年6月拜登在辯論中表現不佳,媒體還堅稱總統頭腦依舊敏銳,賀錦麗至今仍持相同說法。
一邊倒的「事實查核」更助長了不信任。上週,《華盛頓郵報》對特朗普聲稱賀錦麗「支持電動車強制規定,損害密歇根州就業機會」這一個說法給予「四個皮諾丘」的評價,這意味著《華盛頓郵報》認為這一說法嚴重失實,或者具有嚴重的誤導性。作者格倫·凱斯勒沒有關注問題的實質,忽視了環保局已強制汽車製造商增加電動車的生產量,而密歇根州過去五年在電動車生產加速的背景下已流失了9500個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工作機會,而凱斯勒依賴的是賀錦麗和支持她的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的聲明。
再看看本月 USA Today 對拜登政府寬頻計劃的一次「事實查核」。保守派策略師喬伊·曼納里諾在 Instagram 上發布貼文,指出「賀錦麗和拜登承諾將使用420億美元……來擴展全國網絡,但沒有一戶或一間企業獲得服務」。雖然這說法正確,但事實查核員克里斯·穆勒稱其為「錯誤」,因為部分資金已用於「規劃」。
許多不喜歡特朗普的美國人也同樣不滿媒體的雙重標準。當賀錦麗失言或模糊其詞,媒體會掩護她;當拜登超越總統職權,媒體會稱讚他。這樣的偏頗報導甚至讓特朗普的懷疑者也對他產生同情,尤其是在聯邦和州對他的起訴案件中更是如此。
當媒體警告特朗普將打擊對手時,卻忽視了民主黨如何利用法律攻擊他,這有點「狼來了」的意味,因為他們在2016年對特朗普,甚至在此之前的喬治·布殊身上都做過類似警告。
《新共和》2003年文章中,喬納森·查特形容布殊為「追求黨派利益時無道德約束的呆子,除了富人享受特權外無任何原則,毫無對國家利益的深思熟慮。」查特是特朗普反對者中最激進、簡單化的聲音之一,將特朗普稱作法西斯。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伯特·薩繆爾森在2003年寫道,布殊的反對者「真正不滿的是布殊的受歡迎程度……某種程度上,他們的憤怒旨在讓他人也分享其不滿;但在另一種層面上,這是一種自我放縱的道德優越宣言,讓他們自我感覺更好。」
這一說法同樣適用於那些厭惡特朗普的人。的確,這位前總統經常缺乏克制和自我認識,但民主黨和左翼媒體也是如此。2016年,他們對特朗普的攻擊和對其支持者的輕蔑推動了他的勝利,而現在可能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