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點上,你不得不問:中國的經濟還真實嗎?在本週北京傳出的經濟消息聽起來如此樂觀時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有些挑剔。今年頭兩個月的投資增長了——1月至2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為4.1%,高於12月的3.2%。中國零售銷售有所提振,工業生產也保持穩定。
除此之外,共產黨在週日公布了一項新的刺激計畫。北京打算將更多政府資金投入社會支出,例如托兒服務,以釋放家庭資源用於其他消費形式。繼去年多次針對地方政府債務重組的刺激「火箭筒」後,那些願意相信的人可以從中看出官方對經濟從出口製造業向國內消費重新平衡的承諾。
然而,這些所謂的好消息遠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實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北京對製造商升級設備的補貼支撐的。這是一場工業規模的「舊車換現金」——美國歐巴馬時代補貼舊車換新的計畫。這種強制升級解開了為何在全球貿易戰即將來臨的情況下,今年頭兩個月的製造業投資年增率能從12月的8.3%上升至9%的謎團。
北京在零售銷售上也玩了同樣的把戲。這項衡量家庭消費的指標在1月至2月期間年增4%,高於12月的3.7%。但這大部分消費是由類似的「以舊換新」計畫推動的。家電、裝修用品、家具等計畫涵蓋商品的購買遠超零售銷售平均增長率,這意味著許多未受補貼的類別增長更慢。
一個特別誇張的例子是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電信設備。北京最近將以舊換新政策擴展到這些項目,果然,這些產品在1月至2月的銷售年增率達到26%。中國家庭對服務的消費日益增長,旅遊尤為熱門。但對於製成品,你不禁懷疑是否還有哪種消費增長不是政府掏錢支持的。
北京顯然也有同樣的疑問。本月早些時候,共產黨領導層宣布,今年財政赤字將從去年的3%擴大至國內生產總值的4%。中國將部分新增債務用於金融操作,北京通過複雜的債務置換安排將原本隱藏在陰影中的房地產相關地方政府債務納入政府資產負債表。
但其中一大塊資金,或許3000億元(414億美元),被指定用於零售以舊換新計畫,是去年金額的兩倍。本週的刺激計畫公布時尚未附上價格標籤,同樣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只有政府能刺激家庭消費,而且只能通過給家庭大把現金來實現各種目的。
這一切表明,北京官方設定的「約5%」GDP增長目標無法通過半市場經濟的自然運作實現。這讓習近平主席只能付錢讓家庭以創造波將金式GDP增長的方式消費,而這種增長並未帶來顯著或一致的生產力提升。
這場經濟增長危機的原因已眾所周知。習近平最聰明的決定是2020年刺破中國房地產泡沫,這場巨大的房價膨脹讓中國經濟增長依賴不可持續的信貸擴張。他最大的經濟失敗是未能創造出舊房地產經濟的可行替代方案。
隨著房地產信貸泡沫破裂,中國需要一波富有成效的私人投資和創業熱潮。然而,國家得到的卻是習近平對私營企業的連串打壓,以及經濟控制權日益集中於一個越來越偏執的黨國機器手中。
結果是對製造業和出口加倍押注,去年中國近1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在全球對自由貿易普遍敵視、特別是對與中國貿易的敵意日益增長的情況下,既不可持續也難以解釋。與此同時,北京覺得必須創建昂貴的新債務融資家庭消費補貼,以部分取代舊的、由債務驅動的房地產生產補貼模式。
將這一切從經濟學教科書案例轉變為北京的政治經濟緊急情況的,是時機問題。除了為中國家庭帶來巨大利益外,近年來真正由市場主導的向國內消費的重新定位,或許能讓中國免受特朗普貿易戰以及全球環境持續不確定的影響。
相反,習近平回頭依賴激怒貿易夥伴的出口,讓中國經濟一如既往地容易受到外國保護主義的衝擊。不管他最初的經濟計畫是什麼,應該都不是現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