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從冷戰到「軟戰」 英國是否正默默向北京低頭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從冷戰到「軟戰」 英國是否正默默向北京低頭

1844年,《經濟學人》報導咗一列特別火車啱啱駛入倫敦,載住九個半噸銀。呢筆錢係清朝政府畀英國嘅贖款,作為鴉片戰爭之後一份極唔公平嘅和平協議嘅一部分。當年英國為咗繼續賺取販賣鴉片嘅暴利,發動咗呢場可恥嘅戰爭。嗰啲銀最後送咗去東倫敦嘅皇家鑄幣廠。

 

事隔超過180年,中國而家打算喺同一個地方起一座超大型新使館。英國政府預計喺10月21號之前批准或者駁回呢個計劃,就喺中國間諜喺英國土地上受審、案件公開又尷尬咁崩潰之後幾個星期。呢兩件事都引起咗外界討論,政府係咪對中國太軟弱。

 

呢個使館事件始於2018年,當時中國政府買咗皇家鑄幣廠地皮——一幅5.5英畝嘅辦公室同住宅地,打算起成倫敦最大嘅外國使館。居民強烈反對,地方議會喺2022年拒絕批出建築許可。到2024年10月,時任房屋大臣安琪拉.雷納接手處理呢個決定,據講係應中國要求。英國首相施紀賢)喺11月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時話:「你喺電話入面提過倫敦嘅中國使館建築,我哋其後已經介入處理嗰個申請。」

 

批評者——包括反對黨保守黨——就話呢個使館計劃可能帶嚟嚴重嘅安全風險。部分房間用途喺設計圖上被塗黑,而個地點又喺金融區底下重要光纖電纜之上。不過,英國安全部門認為風險係可控嘅。雖然呢個使館佔地廣達二萬平方米,係全歐洲最大嘅外交機構,但至少可以將中國嘅外交活動集中喺一個地點,方便監察可疑人員。

 

英國嘅決定仲因為中國拖延咗重建英國駐北京使館進度而變得更加複雜。就算政府想批准,仲有法律挑戰——司法覆核隨時推翻任何決定。

 

另一邊廂,間諜案亦出現法律糾紛。9月15號,皇家檢控署撤銷咗對國會研究員奇斯.卡殊同喺中國任教嘅英國教師奇斯.貝利嘅控罪。佢哋被指代表中國進行間諜活動,向中國特工交付至少34份涉及政治敏感資料嘅報告。撤控原因相當複雜。

 

兩人係根據1911年《官方機密法》被起訴,嗰條舊法只適用於針對英國「敵人」嘅案件。雖然嗰條法已經被新嘅《國家安全法》取代,但當時仲未生效。皇家檢控署話,一宗涉及俄羅斯間諜嘅案件確立咗先例:要將一個國家視為「敵人」,必須證明喺案發時佢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檢控署話,佢哋盡力都搵唔到政府證人出嚟講呢點,呢件事令人費解。雖然歷屆政府都避免公開用「敵人」呢個字——2023年一份檢討報告改用「時代挑戰」——但情報高層其實愈嚟愈坦白。軍情六處同政府通訊總部嘅首腦都講明,中國係佢哋最優先關注嘅對象。軍情五處處長麥卡林爵士形容中國間諜行動係「規模相當龐大、持續不斷嘅運動」,中國特工喺英國接觸超過兩萬人。英國政府今年夏天發表嘅《國家安全戰略》都承認,中國嘅「間諜活動、干預民主制度、同削弱經濟安全」近年都有所增加。

 

保守黨聞到政治機會。黨魁巴丹諾克要求施紀賢「交代清楚」間諜案嘅真相,以及國家安全顧問鮑威爾嘅角色。佢喺10月12號寫信畀首相,批評政府「太軟弱,無法就國家安全關鍵問題對北京強硬」。佢同其他前座議員、自由民主黨,甚至美國總統特朗普都呼籲政府拒絕中國使館計劃。

 

10月13號,教育大臣菲臘臣澄清,政府部長同鮑威爾都冇參與案件嘅實質或證據部分。不過,呢樣仍可能反映政府「以不作為代替決策」,簡單講,就係政府唔願意誠實評估中國活動,導致檢控無法成立。

 

英國對中國嘅「保守態度」部分反映出一種「發展中國家心態」,即係長期以嚟嘅歷屆政府總係將貿易、投資同經濟增長放喺國家安全之上。上屆政府立場反覆,但最終偏向安全。當時首相辛偉誠政府喺2023年文件入面寫道:「當涉及中國時,如果目標之間出現衝突,國家安全永遠優先。」而家似乎又開始擺向另一邊。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嘅巴堅指出,柏林、布魯塞爾同巴黎對中國嘅公開態度而家都比倫敦更強硬。佢認為英國似乎想搵一個「比美國同歐盟更溫和」嘅立場。不過,英國政府內部早前完成嘅「對華政策審核」報告就話,政府對中國嘅立場既混亂又過於軟弱。嗰份報告雖然冇公開,但負責人士話,問題仍然存在。

 

經濟因素亦係關鍵。中國係英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但佔總貿易額只得5.5%,遠低於美國(17.7%)同歐盟(45.7%)。今年1月,財相雷芙絲訪問北京,只換嚟6億英鎊中國投資。

 

即使未來能吸引更多資金,重點都係確保流向正確產業。2022年,英國禁止中國企業收購荷蘭半導體公司。本週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理由接管咗公司,引起北京不滿。另一場爭議可能會喺中國擬喺蘇格蘭起風力發電機廠嘅計劃中爆發。

 

英國嘅利益唔完全係商業考慮。外交官認為,喺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等議題上,英中合作係必要嘅,特別喺美國逐漸退出國際合作之際。其中一個重點係安全發展人工智能。前首相辛偉誠曾邀請中國參加布萊切利AI安全峰會,雖然美國反對。現屆政府亦保持對話,成為少數有效「以接觸促影響」嘅例子。牛津中國政策實驗室研究員布朗奎斯特同賀森指出,中英科研人員就AI對生化武器等威脅嘅研究「已經產生實際價值」,而中國AI生態系統亦開始吸收、模仿英國嘅部分做法。

 

《國家安全戰略》警告「誤解與溝通不足」嘅風險。今年4月,工黨政府允許前國防參謀長拉達金爵士訪問北京國防大學,呢個係十年來首次。佢喺演講中話:「我哋必須繼續傾,努力互相理解。」但如果中國喺皇家鑄幣廠舊址嘅使館計劃告吹,英中之間可能又會少咗傾偈、更加難互相理解。

發佈時間: 2025年10月15日 02:33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