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呢幾個月不斷用無人機、米格31戰機入侵,仲加埋網絡攻擊,去試探北約嘅防線同決心。佢嘅策略,正如列寧講過:「你用刺刀去探,如果遇到軟弱,就繼續推;如果遇到鋼鐵,就即刻收手。」
去到9月23號,北約就發出警告,話會用「一切必要嘅軍事同非軍事手段」去保護自己,嚇阻來自任何方向嘅威脅。不過,特朗普總統明白,普京對北約嘅挑釁唔可以單獨睇,要放喺佢整體對西方嘅戰略入面去理解。
特朗普最近提出「要幫烏克蘭奪回原有全部領土」嘅口號,就承認咗俄羅斯挑釁北約同烏克蘭戰事係有直接關連。如果戰爭打法冇重大轉變,成功機會其實好渺茫。
冷戰時期,北約其實都遇過類似難題。越戰之後,美國陸軍都唔情願地承認,蘇聯依然係對美國同歐洲嘅生存威脅。而當時駐守德國嘅美軍部隊,訓練差、裝備不足,仲經常染上毒癮,根本唔係鐵幕對面幾百個蘇聯同華約師團嘅對手。
當時北約既冇足夠兵力,亦冇完善嘅作戰概念。所謂「主動防禦」嘅軍事學說,其實就係喺西歐打一場防守戰,靠住拖延時間等美國援軍到。問題係,歐洲既冇咁多空間可以犧牲,時間亦唔夠。唯一能夠阻止蘇聯裝甲洪流嘅方法,就係動用戰術核武。呢個唔係打勝仗嘅策略,只係拖延。可惜,今日喺烏克蘭,仍然係採用呢種「主動防禦」,結果一樣係僵持。
冷戰時,列根增加國防預算,先至有錢去扭轉軍事劣勢,但更重要嘅係要轉變作戰戰術。只係單純加錢落去錯誤策略,淨係會令失敗成本更大。後來,美軍由史達利將軍帶領一小撮軍事改革派,推翻咗「主動防禦」,提出「空地一體作戰」策略,核心就係「縱深作戰」同「後續兵力打擊」。
唔再係死守防線,而係直擊敵軍後方嘅指揮部、後勤同行軍部隊,務求切斷增援,令前線俄軍孤立無援,再畀反擊擊潰。
呢套唔係紙上談兵,而係落實到八九十年代嘅武器研發同採購。當其他國家仲係改良前線火力,美國就用落幾十億美元發展遠程偵察、打擊能力,開發出戰術導彈、阿帕奇直升機、A-10攻擊機、精確制導彈藥同可拋灑地雷,正正就係要令「縱深作戰」變成現實。
而家,呢啲武器升級咗之後,已經喺烏克蘭戰場登場,但因為政治限制,冇辦法完全發揮效用,迫使澤連斯基只能用「主動防禦」頂住。結果係,幾十億美元資源浪費,無人機同標槍導彈雖然守住前線,但普京依然可以補充幾百萬發炮彈、大量兵員同物資,仲繼續穩住頓巴斯同克里米亞。
責任唔係落喺烏克蘭士兵身上,佢哋面對嘅傷亡率同戰場環境,已經係自世界大戰以嚟最慘烈;亦唔係澤連斯基,佢打咗三年仲能夠凝聚全國去抗爭。責任在於西方領導人,唔肯放手畀烏克蘭用盡武器效能。
武器使用範圍同攻擊目標嘅決定,應該由澤連斯基同佢嘅軍事領導層話事,而唔係由布魯塞爾或者華盛頓啲怕事官僚限制。界線唔應該存在,俄羅斯領土都唔應該成為避風港。如果西方真係想贏,就要畀烏克蘭有權攻擊後續兵力,孤立前線俄軍,為反攻創造條件。呢套唔係新戰略,係開戰頭幾個月已經有人呼籲。
特朗普而家打開咗一個契機,令西方可以突破戰爭僵局,向普京釋出明確信息:再挑釁北約,就會遇到強硬回應。停止失敗嘅「主動防禦」,直接迎擊普京喺北約邊緣嘅挑釁,先可以俾俄羅斯明白——呢次刺刀唔係刺中爛泥,而係刺到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