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中國,市場競爭往往比美國更加激烈。美國得幾間主要車廠,但中國就有過百間電動車廠商爭奪市佔率。中國嘅太陽能板生產商多到生產量比全球需求仲要多五成,而大約一百間中國鋰電池公司,每年都生產多出全球需求四分之一嘅電池。
呢種情況逼到中國製造商不斷創新,但同時亦引發咗價格戰、虧損同壞帳,成為一個大問題。中國而家正朝住通縮方向發展,呢種價格不斷向下嘅惡性循環,曾經令日本九十年代陷入經濟困局。中國領導層將問題歸咎於所謂嘅「內卷」,即係過度、惡性嘅內部競爭,並要求企業維持價格穩定,地方政府減少補貼,試圖控制局面。
不過,呢啲措施頂多只係權宜之計,冇辦法解決中國更根本嘅問題。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增長,而唔係靠消費,結果就係產能嚴重過剩,搞到國內企業冇錢賺,出口仲觸發國際貿易戰。
「內卷」呢個講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基爾茲用嚟形容印尼農業生產停滯,冇法因應人口增長改善糧食供應。呢套分析當時喺中國引起共鳴,因為中國當時都面對住糧食不足嘅困境。
到咗疫情期間,中國年輕人開始用「內卷」嚟形容經濟停滯下嘅激烈競爭壓力。2020年,有清華學生踩單車返學,同時喺單車車把上放住部手提電腦做功課,段片瘋傳,之後同「內卷」相關嘅帖子瀏覽量破十億。
起初,一啲中國老一輩評論人將「內卷」視為西方資本主義嘅病徵,但到2024年,中國製造業大規模虧損,商品喺國內賣唔出,只好以超低價出口,引發美國同歐洲徵收關稅。中國官員就話,問題唔係制度,而係國內惡性競爭。當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將打擊內卷列為重點。五個月後,官方經濟會議再承諾要「全面解決內卷競爭」。
呢種說法對北京好重要,因為美歐長期批評中國出口產能過剩、削價傾銷。中國而家改用「內卷」去包裝,就可以話自己唔係受西方壓力,而係主動解決內部問題。
美國市場通常靠減產、斷貸、破產來消化過剩產能;中國就係靠政府同黨去控制。監管部門已經召見汽車廠、銀行、水泥生產商同電商平台等,警告唔好再打價格戰;官員甚至計劃組建多晶矽企業聯盟,遏止太陽能產業嘅價格惡鬥,並修訂價格監管,防止所謂「老鼠賽跑式」競爭。北京亦警告地方官員唔好再救助長期蝕錢嘅企業,呢個同以往靠扶持企業保就業、保稅收嘅政策大相逕庭。
但呢啲干預措施多數唔會持久。2024年7月,中國投資支出急跌,研究機構指可能同反內卷行動有關。如果呢種情況持續落去,經濟會陷入崩潰,屆時政府一定會放鬆。
更深層次嘅結構問題冇改變。地方官員仍然要靠GDP增長同社會穩定嚟考核,所以佢哋會繼續維持本地企業運作,以保住就業同稅收。十年前,北京都曾經搞過一場去產能嘅運動,鋼鐵廠仲會喺電視上表演炸毀高爐,但實際上地方政府繼續補貼新型設備,鋼產量反而上升,結果美國加徵鋼鐵關稅。
中國真正需要嘅,係增加國內消費,咁先可以消化過剩產能。西方官員同部分中國經濟學家多年嚟都建議咁做,但中國一直抗拒。中國私人消費只佔GDP大約40%,遠低於美國嘅69%同德國嘅53%。其中一個原因係中國家庭儲蓄率高,要為薄弱嘅社會保障做準備。
點樣刺激消費,其實唔難搵建議:減個人所得稅、增加養老金同醫療保障、甚至將地方國企股份分配畀居民。不過,到目前為止,政府只係小幅增加社會保障,冇意願將經濟控制權交畀消費者。北京大機會繼續拖住,希望就算係重關稅嘅美國,都仲會買中國過剩嘅產品。
但呢種做法未必再能夠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風險係,中國可能會重蹈日本覆轍,陷入長期停滯,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