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價格戰打到貼近成本 中國車市血海無情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價格戰打到貼近成本 中國車市血海無情

喺德國慕尼黑舉行嘅大型車展,9月14號結束之後,呢個城市嘅歷史中心基本上就變成德國本土車廠嘅舞台。喺新古典主義嘅歌劇院門口,寶馬擺咗部全新嘅純電S U V i X 3 喺閃閃生光嘅展台上;至於復古宮殿「王宮」,平治就搭建咗一個似足車頭鬼面罩咁嘅超大型設計館,用嚟展示重新設計過嘅 G L C S U V。不過,喺市郊嘅主展館,歷史好似俾人遺忘,因為一班年輕嘅中國車廠數量同氣勢,都全面壓倒德國老牌車企。

 

比亞迪、小鵬、長安同東風都展示咗配備先進技術、價錢又壓過西方對手嘅電動車,或者宣佈進軍歐洲市場,清楚表明歐洲就係佢哋全球出口攻勢嘅主要目標。不過,中國車企喺歐洲嘅氣勢勁,同國內持續嘅價格戰形成鮮明對比。呢場價格戰,源自中國政府多年嚟過度補貼同鼓勵生產,造成慢性嘅產能過剩。

 

早喺十五年前,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本土車企無法喺燃油車上同外國巨頭競爭,但電動車市場只要有足夠補貼同支持,就有可能爆發增長。結果,帶動大量投資,誕生咗數十間新公司,令電動車有望喺今年達到新車銷售量嘅六成。

 

依家大約有130間國內車企爭市場,但實際上得好少數可以大規模量產。如果工廠全年滿負荷生產,產量可以達到市場需求嘅一倍。結果就係慘烈嘅價格戰。據野村證券統計,過去兩年平均車價下跌咗19%,跌到大約16.5萬人民幣,有啲型號一次過減價達到35%。雖然今年銷售量預計仍會增長7%,大約去到2400萬輛,但企業利潤大減,唔少仲要虧損。

 

2025年前五個月,全行業淨利潤(包括外資車廠)按年跌12%,剩1780億人民幣。就算係比較成功嘅國內品牌都頂唔順。吉利上半年淨利潤跌咗14%,比亞迪喺9月1號都報告第二季淨利潤大跌三成,即使營收仲增長咗14%。供應商情況更加艱難,有啲甚至倒閉,因為車企拖欠貨款長達半年。

 

外國品牌受創更深。佢哋曾經主導中國市場,但根據中汽協數據,國產品牌市場份額由2020年嘅34%,升到2025年前四個月嘅69%。瑞銀分析師洪帕德里克話,外資「根本無法同本地公司打價格戰」。

 

中國政府都開始擔心。五月,比亞迪減價引發新一輪大幅折扣,國家媒體同行業協會批評出現「內卷」——即係惡性競爭。六月份,官方召集車企上北京,要求停止減價,加快付款比供應商。幾間大廠承諾會喺60日內付款。

 

不過,局勢冇好轉。喺中國嘅一位西方車企高層認為,低價將會長期存在。即使官方呼籲收斂,檯底下嘅優惠仍然繼續,例如送保險、零息貸款、免費充電等等。比亞迪高層李柯直言,車企「太多」,接近100間應該「淘汰」,即使淨返20間都可能仲嫌多。

 

但要大規模整合唔容易。中央政府多年嚟試圖推動國企合併,例如2018年盛傳長安、一汽、東風會合併;今年初,長安同東風嘅合併計劃又告吹,因為各自嘅省份都唔肯做「老二」,唔願承擔失業同經濟損失。地方政府更加唔想放手啲細廠,因為雖然好多虧損,但仍提供就業,仲係地方官嘅政績。

 

買家亦唔會出手,因為無人想接管一啲只係地方有名、產能過剩嘅品牌。中央可能會加壓地方政府停止輸血,但如中國汽車市場顧問杜雷所講:「差嘅公司執得未夠快。」

 

呢場價格戰反而可能令強者更強。比亞迪、奇瑞、吉利等龍頭,以及小鵬、理想(等新勢力都仲有盈利或接近收支平衡。華為、小米亦成功轉型造車。頂尖企業調整成本結構,適應長期低價,仲靠出口賺更高利潤。2021年至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翻咗四倍,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25年上半年出口達到350萬輛,比去年同期多18%。

 

即使歐盟喺2024年徵收高額關稅,歐洲仍然係中國電動車主要市場。據舒密特汽車研究)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喺西歐市場份額升到5.2%,去年同期只係3.1%。因為喺國內經歷過激烈競爭,中國品牌足以頂住歐盟關稅。

 

相反,外國車企就進退兩難。美國福特、通用因為本土有100%關稅保護,但喺中國嘅市場份額逐漸萎縮。日本豐田表現算係較好,但都逐步失地;日產更係急跌。歐洲車企亦喺中國輸緊,返到歐洲本土一樣面對危機。持續嘅價格戰,將迫使最頂尖嘅企業變得更精簡、更有效率同更具創新力,而呢就意味住中國最強嘅車企將會喺國內同國際市場繼續壯大。

發佈時間: 2025年09月18日 03:09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