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彭博專欄】「中國製造」浪潮席捲汽車產業 保護主義能否逆轉局勢?
【外國專欄精選——彭博專欄】「中國製造」浪潮席捲汽車產業 保護主義能否逆轉局勢?

當積架(Jaguar) 在去年底推出「拒絕模仿」的品牌重塑廣告時,一位自稱汽車愛好者在 X(舊稱 Twitter)上留言:「這到底是什麼鬼。」Jaguar 的回應是:「未來。」這一切是否真能成真仍需觀察。然而,這段廣告雖陌生且令人不安,卻至少作為全球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預兆。

 

積架是由印度塔塔汽車(Tata Motors Ltd.)擁有的英國歷史品牌,但近年來面臨困境。他們發布了一段時長 30 秒的影片,捨棄了傳統風格,影片中充滿嚴肅的模特兒,卻未見任何汽車的蹤影。這預示著一個全新的方向——高端電動車。隨後,他們在邁阿密展示了全新概念車型 Type 00。儘管此舉引發了大量爭議,但的確成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甚至連馬斯克(Elon Musk)也有所反應。

 

目前是汽車產業進行激進改革的時候。在 Type 00 發布之前,不久傳出斯特蘭蒂斯 (Stellantis NV) 的執行長和日本日產汽車的財務長突然辭職的消息。幾周前,福士汽車(Volkswagen AG)更宣布了幾乎無法想像的計畫:關閉德國的汽車工廠,後來與工會達成協議,改為降低產能。

 

早些時候,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也再次調整其電動車計劃。同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去年年底連續做出三大公告:在中國虧損 50 億美元、出售美國一家電池工廠項目的股份,以及突然關閉內部的無人駕駛業務部門 Cruise。汽車產業正面臨兩大衝擊:中國車企的崛起和電氣化的推進。

 

就像中國顛覆了太陽能面板產業一樣,他們已建成令人瞠目結舌的汽車製造能力,足以每年生產 5,000 多萬輛乘用車,這是國內需求的兩倍,也足以滿足全球市場的一半。長期以來,外國車企通過合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得增長和利潤,但如今這些合作紛紛瓦解,通用汽車的巨額虧損便是一例。去年,中國汽車出口激增至 600 萬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

 

同時,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車(EV)的核心市場。去年,中國佔全球電動車銷量的三分之二,並貢獻了 90% 的增長。然而,即便是 1,120 萬輛的國內銷量,也僅僅達到其產能的一半。此外,中國還主導了電動車的供應鏈。

 

對傳統汽車產業而言,電氣化本已夠艱難,但在這過程中,他們在中國的現有業務崩解,且中國車企和供應商已在電動車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這無疑是場危機。

 

政治因素也進一步加劇了局勢。沒有任何一個大國會袖手旁觀,任由戰略性產業因低價進口商品而受損。美國已對中國電動車進口設置了貿易壁壘,且幾乎可以確定這些壁壘會在當選總統特朗普上任後進一步升高。相比之下,歐洲的情況更為複雜,因其與中國有更深的貿易聯繫,且德國汽車製造商與中國關係密切。然而,即便如此,去年歐洲也提高了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

 

然而,保護主義並非毫無代價。福特和通用汽車早已撤出全球多數市場,專注於美國本土市場,這裡的消費者對農夫車和大型 SUV 有著獨特的偏好。他們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方面的探索一直進展緩慢甚至遭遇失敗。儘管特朗普加強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可能放寬的燃油經濟標準能提供些許喘息機會,但美國市場的基本現實並未改變。美國是一個規模大但成熟的市場,平均交易價格在疫情後飆升至接近 5 萬美元,儘管單位銷量持平,但仍支撐了收入增長。然而,車輛擁有成本,包括融資和保險,正在接近自然極限。

 

保護主義的高關稅似乎只是權宜之計。即使歐洲進一步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憑藉其低成本、供應鏈優勢和電動車領導地位,仍將在其他市場,特別是東南亞等增長市場中持續拓展版圖。雖然中國產能過剩可能促使其進行自身重組,但這一進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即便進行重組,中國的汽車產業仍將是一個強大的全球競爭者。

 

電動車領域的變革也改變了汽車的基礎架構。傳統上,汽車製造商的品牌價值和大部分附加價值集中於發動機這一最複雜且最核心的部件,而電動車則打破了這一模式。電池和電動馬達更易於商品化,價格趨勢也印證了這一點。電動車的發展軌跡正使汽車越來越像電子設備。上個月,小米公司在中國推出了一款新的電動 SUV,旨在挑戰比亞迪和特斯拉。

 

因此,積架推出價格高昂的電動車,並以中性化風格和霓虹配色來打破傳統,實在不足為奇。而當市場上突然湧現過多的製造商、工廠以及類似的品牌和產品時,削減成本甚至淘汰整個公司便成為必然選擇。

 

目前,最受挑戰的公司之一是日產汽車。由於低價中國競爭對手的壓力,日產蒙受了嚴重損失,並面臨今年到期的大量債務,已經開始與本田汽車展開合併談判,而這部分是因為台灣的鴻海精密表現出興趣。斯特蘭蒂斯集團擁有 14 個品牌,分布於多個國際市場,暴露於中國競爭對手之下,且在美國市場對庫存的判斷失誤,也顯得非常適合進行重組。

 

通用、福特和福士的成本削減及工廠關閉雖然看似不那麼激進,但卻反映出相同的基本挑戰。即使是特斯拉,也面臨來自中國的威脅。特斯拉最近創下 1.5 萬億美元市值的紀錄,其中大部分是由馬斯克對無人駕駛出租車的願景,以及他新獲得的政治影響力推動的,這些因素巧妙地掩蓋了特斯拉的電動車銷售停滯和利潤率下降的問題。

 

汽車產業經濟的深遠挑戰將迫使企業進行成本削減和合併,這勢必引發政治爭端、勞工動盪和貿易摩擦。未來,已然開始。

發佈時間: 2025年01月02日 23:25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