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民主危機逼進施紀賢 移民問題無路可退?
【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民主危機逼進施紀賢 移民問題無路可退?

施紀賢在無法取悅任何人的本領上始終如一。工黨新移民政策一經公布,右翼媒體即宣稱,這永遠無法平息強硬派的不滿。自由派則批評其措辭過於挑釁,「陌生人的島嶼」這樣的說法真有必要嗎?且政策內容傷害過大。這項計畫來得太遲、力度不足,卻又顯得過於激進,注定無法滿足各方期待。

 

移民鷹派指出,合法入境人數仍將維持六位數的高位,而計畫對乘小船湧入的數千尋求庇護者毫無對策,右翼常將此與合法移民混為一談。工黨廢除或抵制嚴厲的阻嚇措施後,現正匆忙探索以阿爾巴尼亞作為遣返失敗申請者的「中轉站」,顯得準備不足。大學與社會照護行業抱怨新限制措施,儘管這些領域確實存在濫用簽證的問題。然而,計畫幾乎未正視英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求:若不增加移民,就必須提高稅收,以滿足民眾對公共服務的殷切期望。

 

然而,施紀賢敏銳地洞察到,移民問題背後隱藏更深層的危機。多年來,許多英國民眾持續抱怨移民數量過高,社會融合的挑戰與公共服務的壓力並非極右派的幻想,儘管這些問題常被政治煽動者刻意放大。雖然具體措施可能引發爭議,但施紀賢直面問題的決心無疑是正確的。

 

民調顯示,英國並非全然排斥移民,但支持度正逐漸下滑。認為移民有益經濟的比例從2019年的53%跌至2024年的40%,認為移民讓英國更宜居的觀點也呈類似頹勢。英國人支持移民,但前提是嚴格管控與有效融合,許多人認為這兩者已遭侵蝕,這種看法並非僅限於極右派,而是廣泛存在於普通民眾之中。

 

施紀賢的左翼批評者認為,他應停止懼怕法拉奇的改革黨,轉而為他曾堅信的移民價值辯護。然而,簡單駁斥反對意見的「閉嘴,你錯了」策略,過去從未奏效,更忽略了兩個關鍵現實。首先,施紀賢必須先讓民眾願意傾聽他的觀點;其次,過高的移民確實帶來真實且具破壞性的問題。過去對移民議題的輕忽與承諾落空,催化了脫歐的浪潮。若工黨不積極化解這一危機,改革黨或保守黨的類似勢力可能趁勢崛起,奪取執政權。

 

那些天真要求施紀賢「正面辯論」的人,彷彿將政治視為《白宮群英》的浪漫劇情,幻想一位自由派領袖能以一場演講扭轉民意。然而,現實遠非如此,施紀賢也非這類雄辯領袖。他必須先以傾聽的姿態,贏得民眾的信任。並非所有對移民表達憂慮的人都是頑固派。他的政治策略立足於將普通、關切的選民與極端派區分開來,爭取前者的支持。

 

然而,這一無奈的策略,可能讓施紀賢成為英國民主螺旋式下滑的又一受害者。長期的經濟停滯,已摧毀自由民主與選民的核心契約,即為每一代人帶來繁榮的最佳制度。對移民管控的承諾屢屢落空,助長了對體制失敗的質疑,推動民眾投向脫歐等民粹方案,卻最終再次令他們失望,陷入惡性循環。

 

這迫使領導人疲於追逐失去信任的選民,政府淪為一場永無止境的競選。政黨常被迫採取非本能支持、但選舉上精明的立場,這種持續動員的狀態,在工黨議員身上尤為顯著。儘管距離下次選舉尚有四年,他們已如大選即將來臨般惶恐不安,凸顯政治生態的脆弱。

 

無人能否認工黨繼承的艱難遺產,但施紀賢同樣未能逃脫選前缺乏坦誠的領袖窠臼。工黨排除個人稅收上漲,儘管明知不可或缺,迫使政府以損害企業的方式尋找財源。主流政黨還承諾以低成本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無痛的移民限制、輕鬆的開支削減,甚至僅需小幅調整便可彌補脫歐的傷痕。這些不切實際的許諾與誇張言辭,進一步加深了民眾的倦怠感,阻礙了經濟復甦的使命,而這正是重建民主契約的基石。

 

重建信任與經濟契約,是扭轉民主下滑的唯一出路。然而,施紀賢陷入兩難:解決移民問題雖是民主的迫切需求,卻可能妨礙其他核心任務。他正試圖削減低技能移民,同時應對勞動力短缺,尋求一個難以企及的平衡點,既滿足政治訴求,又避免過多經濟損失。

 

施紀賢的賭注是,付出任何代價都值得,只要能阻止改革黨奪權。然而,他應記取辛偉誠的前車之鑑,後者也曾寄望類似的政治算計。施紀賢正面臨同樣激烈的反對,若工黨無法有效應對小船移民問題,就無法重建民眾對管控的信心。

 

過去十年,英國在不滿中沿民粹主義的下坡路踉蹌而行。傾聽選民的憂慮,提出冷靜而務實的解決方案,是溫和派唯一可行的道路。然而,作者多麼希望對這條路的成功更有信心。

發佈時間: 2025年05月15日 22:45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