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間,作者一直以為中國奪取台灣嘅策略係失敗嘅。但而家,作者開始唔再咁肯定。中國長期以嚟透過少於戰爭嘅脅迫手段,試圖令台灣喺冇戰鬥嘅情況下屈服,同時又準備好軍事手段,一旦需要就可以粉碎呢個島上嘅民主政體。直到近年為止,呢套策略大多適得其反,不但令台灣抵抗被迫統一嘅意志更堅定,仲令台美關係更加緊密。不過,今日台灣內部士氣——同佢同華府嘅關係——開始出現裂縫。
最近,作者到訪台灣,同政府官員、政治人物同分析人士傾談,希望更了解台灣喺同華盛頓同北京之間呢條複雜三角關係入面,點樣摸索前路。作者得出一個強烈印象:台灣同美國正嚟到一個關鍵嘅轉折點——可以推動雙方建立更強而持久嘅關係,亦可能引發破壞性危機。
美國喺過去一年嘅一啲行動,為高度依賴美國實力嘅台灣政府帶嚟唔少不確定同不安。而台灣本身,就喺政治上陷入紛亂——偏偏喺最需要團結同果斷嘅時候。結果就係一團複雜問題——涉及貿易、國防開支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嘅談判——可能會動搖美台關係,就喺北京加緊破壞台灣之際。未來幾個月至關重要,華府同台北必須避免關係出現醜惡轉折,否則最終可能危及台灣存亡,亦削弱美國喺西太平洋嘅戰略地位。
今日嘅美國人往往視台灣為民主成功嘅典範,或者半導體強國。佢兩者都係,但台灣最根本嘅重要性,其實係地緣戰略。睇一睇西太平洋嘅地圖,你會見到台灣控制住中國漫長同經濟上極具價值嘅沿海通道。佢位於東亞兩大內海之間,由南邊守住東海,又由北邊鎖住南海。
台灣亦正正喺第一島鏈嘅中央位置——由北面嘅日本延伸到南面嘅印尼。如果喺友邦手中,呢條島鏈可構成一道限制中國海上力量嘅防線;但如果喺中國控制之下,就可以用嚟威脅菲律賓同日本,並撕裂美國喺西太平洋嘅安全體系。對北京而言,台灣唔只係所謂「百年國恥」嘅象徵,亦唔只係國共內戰未解嘅歷史殘局。台灣係控制中國沿海重要水域嘅鑰匙,亦係突破近海、進入外洋嘅門檻。
有中國分析人士曾形容,一個由美國支持嘅台灣,就好似「鎖喺巨龍脖子上嘅鎖」。而北京亦已經制定多管齊下嘅策略去拿下台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嘅首選方案,仍然係喺唔需要打一場破壞性、又難預料嘅戰爭之下取勝;佢嘅方法係全面、逐步升級嘅脅迫。中國軍事演習對台灣施加實質壓力,削弱台灣主權、消耗其軍力,並展示台灣面對入侵或封鎖嘅脆弱性。
為咗凸顯台灣嘅孤立,北京甚至切斷連接台灣同外界嘅海底電纜。持續不斷嘅網絡攻擊、假消息同政治干預,亦令台灣社會動盪。對外邦交同國際組織參與嘅打壓,更進一步收窄台灣外交空間。呢套做法就係典型嘅「蟒蛇戰略」:慢慢勒緊,直到台灣乖乖屈服為止。
同一時間,中國亦為更決斷嘅選項作準備。三十年前,美國戰略學者仲會笑話,解放軍想渡海攻台,要「百萬人大游水」。但而家,中國軍力已經現代化,並持續提升封鎖或圍困台灣嘅能力。北京重金投入導彈、戰機、空降同兩棲能力,以至阻止美軍介入嘅各種武器。
呢場軍備建設為北京提供咗後備方案,一旦脅迫唔成功就可動武。亦同時配合脅迫策略——令台灣覺得中國力量壓倒性龐大;令美國覺得介入代價太高;從而令台灣人有一日會相信,放棄抵抗可能係唯一選擇。
中國軍力嘅提升,確實加劇咗外界對戰爭臨近嘅憂慮。2022年8月,北京對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作出強烈軍事反應後,有美國官員就曾向作者表示,佢擔心美中會喺五年內爆發戰爭。但直到最近,習近平嘅策略一直無法真正令台灣士氣低落或被孤立,反而產生反效果。
中國嘅壓力令台灣民眾更堅決反對統一,因為佢哋見到如果被強權控制,自己會失去幾多。民進黨──相對更堅定主張對外外交空間嘅政黨──喺2016至2024年間連續贏得三次總統選舉,首次將較傾向妥協嘅國民黨推向在野。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愈來愈懷疑最終與北京統一嘅必要性(即使大多數人亦反對法理獨立);愈來愈多人認同自己係「台灣人」多於「中國人」;亦愈來愈多人願意為捍衛自由而戰。
台灣政府亦扭轉咗長期下降嘅國防開支,採用「不對稱作戰」策略,以大量細型但便宜嘅武器——例如機動導彈、海雷、無人機——嚟重創中國入侵部隊,爭取時間等美軍馳援。而美國介入嘅可能性似乎愈來愈高(即使華盛頓技術上仍然不願明講進攻時會點做),因為美台關係同其他重要夥伴嘅關係愈來愈密切。
特朗普第一任政府值得一讚。即使佢本人一直對美國對台承諾態度曖昧,但佢2018年嘅《國防戰略》成功令美軍由長期反恐轉向專注對抗中國喺太平洋嘅侵略。佢政府亦向台灣出售破紀錄嘅軍售。
拜登總統加快咗呢個勢頭,多次明確講過如果台海爆發戰爭,美國會出手相助(即使佢喺烏克蘭問題上保持「避免直接介入」嘅政策,令外界存疑佢講真定講假)。佢政府亦努力從美軍庫存直接撥出武器俾台灣。
特朗普繼續推動拜登時期嘅重要政策,例如同澳洲、英國合作嘅防衛組織,同埋喺菲律賓到中太平洋尋找新基地。佢又持續施壓盟友提升自身防務。但同時,特朗普亦作出一啲令台灣深感不安嘅決定。
台灣原本希望同美國簽自由貿易協議,結果反而被徵收高額關稅(最初 32%,後降至 20%),令台灣官員感覺美國對朋友同對敵人冇乜分別。五角大樓亦多次要求台灣軍費要佔 GDP 10%,但台北方面認為政治同經濟上都難以承受,特別係台灣已經購買但尚未交付嘅美國武器,交貨期延遲數月甚至數年。
台灣嘅領導人感慨,五角大樓似乎只著眼於中國可能發動入侵嘅威脅,反而忽略咗每日都喺侵蝕台灣主權、打擊台灣信心嘅灰色地帶恫嚇行為。種種政策疊加之下,令賴清德政府喺政治上承受巨大壓力,而總統本身(過去一年亦出現過幾次自招嘅政治傷害),可用嘅政治資本本已唔多。
特朗普對華政策亦幫唔上幾多手。今個夏天,白宮以恐惹怒中國為由,勸喻賴清德唔好到美國訪問。外界消息亦指出,特朗普政府一度暫緩部分美國對台軍售,並下調非官方國防會談嘅層級,以免影響同北京嘅貿易談判。上個月特朗普同習近平會晤期間,無喺台灣問題上作出讓步,台灣方面隨即鬆咗一口氣——而呢種反應某程度上正正顯示,總統近期嘅政策到底有幾令人不安。
同時,美國意圖嘅不確定性,亦重新點起台灣內部對非對稱防衛策略嘅低調討論:如果呢套戰略要求台灣要死守、要撐到外援到來,但外援又未必真係會出現,咁台灣又應該點樣定位自己嘅防衛姿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