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財政部嘅「光鮮故事」背後 英國經濟實況幾咁殘酷
【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財政部嘅「光鮮故事」背後 英國經濟實況幾咁殘酷

如果你想喺一個即將大幅加稅嘅財政預算案前,了解英國經濟狀況,作者嘅建議係:唔好聽英國政客講嘢。

 

財相李韻晴將經濟增長同投資低迷,怪罪於關稅;又指供應鏈不穩令通脹升溫,而全球長期利率偏高則推高咗政府借貸成本。相反,保守黨黨魁栢丹娜就批評李韻晴嘅政策製造咗一個稅收惡性循環,令增長更弱、公共財政更差。改革英國領袖 法拉奇更指政府政策差到極點,2027 年出現經濟崩潰都唔出奇。

 

但作者認為,今年英國經濟嘅真相其實遠冇以上描述咁戲劇化。英倫銀行上星期表示,到 2025 年底,預計全年實質 GDP 增長率會係 1.4%,正正符合三月預算責任辦公室嘅預測。通脹、工資同失業率雖然略高於 O B R 之前嘅預期,但部分係因為政府去年財政預算案所帶來嘅影響。

 

除咗呢啲相對溫和嘅預測調整,政府亦需要為未能取得國會支持削減福利買單,仲要應付議員要求取消「兩名子女福利上限」嘅額外開支。利率比三月預期稍高,而地方政府亦較以往更難預留額外儲備金。

 

從公共財政角度睇,以上種種因素其實都屬於正常波動,規模亦唔大。呢啲情況完全唔似 2022 年嗰陣,英國同時面對能源價格暴升,拖累增長、推高通脹、並大幅增加政府借貸成本 。

 

事實上,名義 GDP 上升會推高稅收;失業率上升亦令 OBR 可以喺未來幾年預測中加入少量額外實質增長。呢啲有利因素,會被工黨未能成功削減福利、更高嘅退休金及福利調整、本地政府財政壓力上升、同輕微偏高嘅利率所抵銷。

 

長遠前景亦大致未變。李韻晴 一直強調「穩定、投資、改革」,但暫時未見到英國可持續增長率有明顯改善。新增對富人加稅至今未見造成人口流失,但政府都要小心應對。同時,雖然就業稅負大幅增加,但過去一年經濟上「非活躍人口」嘅官方數字大跌——不過作者認為,呢個改善好可能只係測量方法改進,而唔係真正嘅勞動力恢復。

 

以上各項變化,加埋之後預計會令公共財政預測與三月相比,只係相差數十億英鎊。以一個規模約 3 兆英鎊嘅經濟體而言,呢啲都屬於細微變動。冇任何災難、冇崩潰跡象、金融市場亦冇明顯壓力。咁問題就嚟喇:點解李韻晴要喺呢種情況之下,每年加稅約 300 億英鎊,相當於 GDP 1%?

 

呢筆錢並唔係用嚟改善公共服務,而係因為 O B R 認為自己一直以嚟對英國中期增長率過於樂觀,需要糾正多年以來嘅預測偏差。增長預測降低,自然會令公共財政前景變差。

 

財相可以將 O B R 調低生產力假設,怪罪於脫歐、新冠疫情、緊縮政策或歷屆政府;反對派亦會將責任全都推畀現任政府。最終成因難以界定,但直接原因其實好清楚:OBR 只係喺修正自己多年累積嘅預測誤差。

 

加稅嘅原因,唔係因為劇變,而係因為 O B R 多年計錯數,加上世界冇以前想像中咁友善。呢個故事冇戲劇性、冇壞人主角、冇簡單答案,但事實就係發生左。

發佈時間: 2025年11月14日 07:22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