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經濟疲態未止,多間銀行為完成政府設定嘅貸款指標,被爆出以「虛假貸款」嚟造數維持業績。有銀行職員親自出面搵客戶「借一個月錢再還」,仲包晒利息,務求令放貸數字睇落靚啲。業內人士形容,即使資金氾濫、利率低到谷底,企業同民眾都唔願借錢或投資,反映經濟信心極度低迷。
浙江一名喺銀行工作嘅職員透露,多間銀行要求佢申請消費貸款,話幾日後還錢就得,利息仲由銀行幫手出。佢話,為咗推高貸款金額,有啲貸款部職員甚至自掏腰包幫客戶交利息,希望日後可以再推銷其他金融產品。
經營汽車零件生意嘅胡先生亦講,上個月接到一間全國性大型銀行職員電話,邀請佢借人民幣500萬,再即刻存返同一個帳戶,下個月還錢,利息全由銀行負責。胡先生直言,公司現金流充足,本身唔需要貸款,但銀行經理幾次親自打嚟懇求「幫幫忙」,最終佢都答應咗。
多名銀行界人士指,呢種所謂「快速貸還」手法,近月喺唔同銀行之間蔓延開去。由於各行都要達成官方定下嘅放貸目標,但市場實際需求疲弱,導致唔少機構唯有「造數」過關。
消息指,各銀行嘅放貸指標雖然唔同,但大致要達到同2024年相若水平。不過好多銀行家擔心,未來幾個月貸款需求可能進一步下滑,而壞帳風險仍然增加,令行內壓力更大。
中國政府近年多次強化監管,防止銀行體系出現資金空轉。審計報告顯示,2023年有六間國有金融機構喺審核前短暫放出合共5167億元人民幣貸款,之後又即刻撤回;亦有企業喺借錢前先喺銀行存入相同金額,或者將貸款再變成定期存款留返喺同一間銀行。
以往北京靠基建投資同樓市發展拉動信貸增長,但如今房地產長期低迷,企業同家庭都傾向減債而唔係借債,令傳統刺激手段失效。雖然監管部門一再要求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不過7月人民幣新增貸款依然創下20年來首次萎縮紀錄。
外界普遍認為,即使借貸成本低、流動性充裕,但信心不足令政策難以奏效。至於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截至目前仍未就事件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