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張相雖然已經有八十年歷史,但仍然係攝影時代最引人注目嘅畫面之一。喺美國戰艦「昆西號」上,當時身體狀況欠佳嘅羅斯福總統會見咗沙特阿拉伯嘅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就喺嗰一刻,美國喺中東嘅角色正式展開——或者話更進一步鞏固咗。呢場歷史性會面,可以話係羅斯福臨別前送畀美國嘅「最後一份禮物」。
「你唔應該咁做」,有啲人會咁講,包括奧巴馬同特朗普呢兩位政治風格南轅北轍嘅總統。兩人初上台嘅時候,都對美國繼續深度介入中東抱有懷疑。伊拉克戰爭嘅慘敗係其中一個令佢哋想抽身嘅原因;再加上,美國本土嘅綠色能源技術發展同頁岩氣革命,令美國對中東石油嘅依賴減少。除此之外,中國崛起亦令美國嘅戰略焦點轉移。
不過,現實顯示,美國要擺脫中東,講就容易,做就難。今年六月,美國發動咗針對伊朗核設施嘅「午夜鐵鎚行動」。而特朗普最近亦達成咗以巴和平協議嘅第一階段,包括喺加沙設立一支「國際穩定部隊」。即使美國唔想直接長駐,佢都要喺區內充當協調者同壓力者,時間難以預計。目前,美軍仍有大約四萬人駐守喺中東地區。
咁多年嚟,美國兩黨都想「離開」中東,但每次都失敗。第一個教訓就係:政治上,人嘅選擇同意志其實被高估咗。好多時決定國家命運嘅,唔係政策藍圖,而係突如其來嘅外部事件。就好似以哈戰爭一爆發,美國根本冇可能置身事外——否則喺國際上就會失面。某啲共和黨人鍾意用「算盤」睇世界:少啲資源畀北約,就可以多啲畀印太地區。但現實係,呢個世界唔會俾你咁計數——有時算盤會自己反彈。
而家白宮據講正喺完成一份新嘅國家安全戰略,會比特朗普第一任更重視「西半球」。呢啲文件總係講到宏大又嚴肅,但事實上,每一次嘅「轉向」都會被突發事件打亂——就好似俄烏戰爭推遲咗美國將重心移向亞洲。真正誠實嘅總統應該將佢哋嘅戰略叫做:「人計劃,天發笑」。
第二個教訓就係,國家都有自尊。有人話特朗普追求諾貝爾和平獎係出於個人虛榮,但其實美國作為國家,都有一樣嘅心態。中東係少數幾個美國仍能發揮主導力量嘅地方——無論係軍事保護、制裁豁免,定係協助石油國轉型科技經濟。相比之下,普京完全唔怕美國壓力。咁既然美國喺中東仲有影響力,佢要完全克制唔出手,幾乎係違反人性。
講到尾,美國講嘅「孤立主義」從來都係假象。邊個超級強權會主動放棄影響力?英法兩個殖民帝國都係迫於經濟困境先撤退;日本同德國就要被軍事打低先收手。喺中東,美國仍然可以演住一個超級大國嘅角色——雖然中國作為中東最大石油買家,亦正急起直追。
21世紀至今嘅一個主題就係「甩唔到身」。2001年911之後,大家都話未來唔會再有國家對國家嘅陸戰,只會有非對稱戰爭。結果廿年後,我哋又喺歐洲見到正規陸戰,彷彿回到1870年或1940年。疫情期間,人哋以為城市會衰落,但而家城市生活又變得太受歡迎,餐廳訂位都要靠「黃牛」。
美國喺中東「走唔甩」其實都係同一個道理。由奧巴馬到特朗普,性格、理念南轅北轍,但兩人最後都深陷中東:奧巴馬試圖讓伊朗重新融入國際,特朗普則選擇強硬打壓。兩人都轟炸過敘利亞,無論係打伊斯蘭國定係打阿薩德政權。佢哋最初想抽身,但最終都被現實拉返去。所謂「失敗」,唔係仲喺度介入,而係成日幻想自己可以抽身。
羅斯福嘅偉大,就係佢當年臨死前嘅一次外交會面,竟然將佢之後十四位總統都綁死喺中東。當第十五位總統再話要改變時,最好唔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