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天眼監控下的中國 從解決民生到監視異見?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天眼監控下的中國 從解決民生到監視異見?

一條寧靜街道上,有間單層嘅共產黨辦公室,屬於一條大約一萬五千人嘅村莊。入面一塊電子屏幕覆蓋成面牆,好似每個村民都係一個要被監察嘅細胞。整條村被分成十幾個小區格,每格都標示出需要特別關注嘅人,例如貧困人士同精神病患者。另一欄則顯示已知吸毒者,一共有五十八人。

 

呢啲人係黨想幫助,但亦擔心如果任由佢哋自生自滅,可能會影響中國嘅社會穩定。電子地圖記錄住「網格員」上一次探訪佢哋嘅時間。「我哋會嘗試了解佢哋嘅需要。」一名穿住蜘蛛俠T恤、性格斯文嘅年輕幹部一邊講,一邊食緊外賣飯盒,眼睛冇離開過監察屏幕。

 

呢套數碼系統係中國推行「科技管治」嘅一部分,目的係提升基層治理效率,但同時亦令控制更加滲透。呢位要求匿名嘅幹部話,呢種系統源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嘅指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意思即係地方官員要喺本地自行處理,必要時甚至壓制問題,而唔好層層上報。

 

系統入面仲有一個報告平台,記錄網格員日常遇到嘅問題。多數係瑣碎嘢,例如建築垃圾投訴。不過拖欠工資糾紛就麻煩啲。最近,一場颱風吹襲呢條由汕尾市管轄嘅村莊。有網格員上傳咗一張倒樹嘅相,跟住又上傳一張新栽樹嘅相——問題上報,問題解決。佢話。「對警察嚟講,重點係關注威脅或潛在威脅嘅人;但對我哋嚟講,就係服務人民。」

 

「網格化管理」最早喺2004年試行,過去十年已擴展至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國政治學者裴敏欣指出,目標係將全國劃分為超過一百萬個網格,每個約有一千名居民,由一兩名網格員負責。呢制度係舊時社區居委會嘅現代延伸,居委會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嚟一直存在,但喺習近平上台前已逐漸式微。

 

習近平決心要加強黨對社會每個層面嘅掌控,而「網格化管理」正係佢滲透至社會每個「毛細血管」嘅手段。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學者尼斯.格倫貝格指出:「而家重點係令新嘅治理架構運作起來,滲透到社會最微細嘅層面。」科技正係推動呢一切嘅關鍵。在中國富裕城市,滿街嘅監控鏡頭協助網格員監察區域狀況,額外嘅感應器仲可以即時提醒人流過多等風險。網格員就會喺巡查期間,用手機App上傳觀察報告。

 

中國官媒刊登咗唔少讚頌「網格員」促進社會和諧嘅報導。例如喺上海,一名送外賣員因客人投訴差啲發脾氣,幸好網格員熟悉佢嘅脾氣,及時介入調停。地方政府公布嘅數據顯示成果驚人,甚至難以置信——山東夏津縣官員報稱,去年網格員處理咗6.3萬宗事件,即時解決率高達98%;而北方金東縣嘅官員更加聲稱,滿意度超過99%。

 

不過外界憂慮,呢套制度其實係中國龐大監控系統嘅又一層延伸。官員強調網格員提供社會服務嘅角色固然值得肯定,但同時佢哋亦肩負監視潛在「麻煩人物」嘅任務。汕尾村莊嘅幹部話,網格員必須每月探訪一次高風險人士,佢話「我哋幫警方減壓。」

 

而喺其他地區,做法更為極端。西北寧夏有個鎮要求網格員每日探訪上訪人士。「解決問題」喺實際操作上往往變成「封口」或「隔離」異議者。多年嚟,地方政府都曾派人攔截前往北京上訪嘅群眾,而網格員而家就負責喺源頭阻止。

 

不過,正如中國其他體制問題一樣,理論上嚴密嘅高科技監控同實際執行之間,依然存在落差。網格員日常要探望老人、監測環境、調解勞資糾紛,仲要防範群體抗議,工作量龐大到容易分身乏術。為咗提升績效分數,佢哋往往傾向報告啲容易解決嘅事。

 

再者,科技平台本身都帶來新煩惱。每日上載報告要花幾個鐘,仲要用幾個不同App,輸入格式唔同,密碼又要逐個記。呢種情況普遍到連政府都畀咗個名:「指尖形式主義」——官員忙住喺手機上打字同上傳,而唔係真正服務群眾。中國嘅監控國度,就係咁被自家科技拖慢咗手腳。黨嘅「手指」雖然伸到社會每個角落,但嗰啲「指尖」花最多時間嘅,竟然係喺屏幕上打字同滑動。

發佈時間: 2025年10月08日 01:34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