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華爾街日報專欄】出口壓力無得轉嫁 北京經濟困局爆煲在即?
【外國專欄精選——華爾街日報專欄】出口壓力無得轉嫁 北京經濟困局爆煲在即?

講真,中國嘅經濟危機愈嚟愈嚴重。放眼世界,其他地方都有經濟同政治亂局,好容易令人忽略咗中國嘅情況,所以要特登提一提。

 

中國政府今個星期公佈嘅九月採購經理指數(PMI)調查,顯示行業仍然喺收縮狀態,雖然比之前稍為冇咁悲觀。呢個調查主要針對嗰啲主導經濟嘅大型國企。另一個針對更多中小企同私人企業嘅PMI調查,就顯示出多啲樂觀情緒。但係呢啲公司始終要睇中美貿易談判嘅風向,特別係特朗普主導下嘅美國,樂觀氣氛唔會長久。

 

固定資產投資,一直都係中國經濟增長嘅支柱,夏天已經連續三個月下跌,唔係增長放慢,而係真係跌。房地產投資其實早就疲軟,北京一直想拆解呢個2020年前堪稱歷史級嘅大泡沫。而家令人擔心嘅新情況係,製造業同基建嘅固定投資都開始減少。

 

表面睇嚟,呢個發展未必完全壞事。過去幾十年,中國靠大規模債務推動投資,先創造咗驚人嘅經濟增長。但呢個模式本質上唔穩定,樓市泡沫係其中一個警號,仲有就係長期過度依賴出口,終有一日會惹怒貿易夥伴。

 

要令經濟模式更穩定,第一步就係減低對無效投資嘅依賴。下一步應該係推動內需消費,鼓勵高生產力嘅私人投資,而唔係繼續搞啲龐大但無謂嘅基建同國企工程。

 

但係事實係,呢個轉變未發生。消費者依然悲觀,尤其喺樓市調整之下,中產階層財富被大幅蒸發。官方統計數據入面見到嘅消費增長,往往都只係靠政府補貼去谷起,例如補貼家庭買電器、手機等,但呢啲根本唔係長遠解決經濟問題嘅方法。

 

就喺呢個時候,北京嘅政策開始變得亂七八糟。由習近平帶頭,官員近一年都針對所謂「內卷」大做文章,指責地方政府為咗靚數據搞過度生產,然後將過剩產品硬塞去市場。因為外國市場已經反感中國嘅出口霸權,結果大量產品只可以傾銷返國內,惡性價格競爭引發咗通縮恐慌。

 

理論上,激烈競爭同價格下降,本來應該係中國家庭少數可以受惠嘅地方,因為通縮能夠提高購買力。但對一個負債纍纍嘅中國嚟講,通縮會摧毀高負債企業同地方政府嘅盈利同財務,反而成為經濟最大威脅。

 

所以習近平要求企業避免因競爭而減價,同時又下達含糊嘅指示,要地方官員減少補貼同激勵,避免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最明顯嘅做法,就係推動行業整合,將細公司合併成幾間大公司,以增加定價能力。

 

固定資產投資下跌,某程度上顯示「反內卷」行動有效。但北京好快就頂唔順,今個星期又有消息指推出新一輪信貸刺激:國有銀行會直接放貸五千億人民幣,可能進一步帶動多達兩萬億人民幣嘅基建同公共工程投資,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導。北京又再一次補貼住啲原本應該停止嘅活動,咁點樣可以真正令經濟重整?

 

問題係,重整經濟可能根本唔係習近平嘅目標。佢更大嘅目的似乎係將經濟控制權進一步集中喺國家手中,集中到北京最好。以前中國仲可以靠出口過剩產品畀全世界去吸收,掩蓋國內經濟管理嘅漏洞。但而家出口唔得,再冇改革希望,壞消息預計仲會一單接一單。

發佈時間: 2025年10月03日 05:48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