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帶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去到耶路撒冷最神聖嘅地方——西牆,仲指住嗰啲有二千年歷史嘅大石頭,話以色列同美國嘅盟友關係「堅固同耐久,就好似啱啱我哋掂過嗰啲石頭」。不過,呢個講法其實係錯嘅。
隨住加沙戰爭令以色列越嚟越孤立,佢對美國嘅依賴就愈嚟愈重。今次聯合國大會期間,澳洲、英國、加拿大同法國等傳統盟友,都會承認巴勒斯坦建國,而以色列不斷擴張約旦河西岸嘅定居點,反而令真正嘅建國機會更加渺茫。現時,淨係得美國仲企喺以色列一邊,幫佢避免成為國際棄兒,否則無論喺外交、法律抑或軍事上,都會面臨極嚴重嘅後果。
內塔尼亞胡雖然一再強調美以關係「非常穩固」,但實際上唔係咁。佢不斷激怒特朗普政府,亦刻意無視同盟基礎入面嘅裂縫。長期以嚟,民主黨選民對以色列嘅支持已經逐漸流失,而依家連共和黨選民嘅信心都開始動搖。如果美國民眾突然撤回支持,對以色列嚟講將會係一場災難——畢竟,呢個得一千萬人口嘅細國,所處嘅環境充滿危險同敵意。
美國嘅民調數字令人震驚。支持以色列多過支持巴勒斯坦嘅美國人比例,跌到25年嚟最低。2022年仲有42%美國成年人對以色列印象負面,而家已經升到53%。最近一份民調顯示,有43%美國人認為以色列喺加沙搞緊種族滅絕。過去三年,50歲以上民主黨人對以色列嘅負面觀感大增23個百分點;50歲以下共和黨人嘅支持率已經平分秋色,而2022年仲有63%支持以色列。2018至2021年間,30歲以下福音派信徒支持以色列嘅比例,由69%急跌到34%,而呢個趨勢似乎仲持續緊。
要明白呢個變化有幾重要,就要回顧以前美以關係點樣係由共同價值同利益構成。兩個國家都係由避難嘅拓荒者建立嘅民主政體,都相信自己有特殊使命。冷戰時,以色列係美國對抗蘇聯喺阿拉伯世界擴張嘅堡壘;冷戰結束之後,雙方仍然因為共同敵人伊朗而結盟;9‧1 1 恐襲之後,佢哋又因為憎惡伊斯蘭恐怖主義而走埋一齊。
邊度出咗問題?對民主黨嚟講,裂痕主要源於價值觀,特別係年輕人。佢哋將美國奴隸制同新殖民主義嘅反思,投射到巴勒斯坦人同以色列定居者身上,即使兩者未必完全相同。再加上,以色列政壇愈走愈右,內塔尼亞胡更加將以色列同共和黨綁死一齊,希望共和黨可以制衡任何民主黨政府,防止佢哋迫佢就住定居點或者和談讓步。
至於共和黨選民,問題唔係價值觀,而係利益分歧。對用納稅人錢援助烏克蘭嘅不滿,亦影響到佢哋對自1948年以嚟美國已經畀咗以色列大概三千億美元援助嘅睇法。以色列對卡塔爾同敘利亞嘅襲擊,亦削弱咗特朗普想推動嘅地區和平。部分金主階層更開始轉向海灣國家。
加沙戰爭只會令矛盾加深。當美國人睇到飢餓嘅小朋友嘅相片,自然會心寒。一啲共和黨評論員,例如卡爾森,就唔滿意以色列可能會拖美國再陷入另一場中東戰爭。每次有人批評以色列,佢嘅支持者就指控對方反猶太,但呢個指控因為用得太多,殺傷力已經減弱,反而對猶太人更不利。
有人或許認為呢啲係危言聳聽。事實上,美以政府過去都試過鬧交,但軍事合作反而越嚟越密,甚至今年6月首次一齊同伊朗作戰。等加沙戰事結束,再有新嘅以色列總理上台,以色列對美國嘅依賴自然會繼續。樂觀派仲話,以色列喺中東嘅地位,令美國根本無可能忽視佢。
但呢種諗法其實太自滿。民意長期變化比政府之間嘅口角更加危險。雖然呢啲轉變積累得慢,但一旦形成,就好難逆轉。當選民改變立場,政治禁忌隨時會瓦解。甚至今日,部分以色列分析員已經擔心,拜登可能會係最後一位天生親以嘅美國總統。
軍事援助雖然有十年期協議支持,現行協議每年畀以色列38億美元,但2028年就到期,理應而家開始重新談判。不過,以色列擔心特朗普可能會拒絕撥款,打算將協議改包裝成「夥伴關係」。相比現金,技術共享同獲得先進武器嘅保證更加關鍵。
就算換咗總理,都未必能夠扭轉形勢。以色列本身都係民主國家,但內部分裂嚴重,好多選民支持民族主義宗教右派。即使加沙戰事停咗,呢個地方依然係一個爛攤子。強大嘅派系仲想擴張定居點,甚至吞併加沙同部分西岸。
內塔尼亞胡最近話,以色列係一個「超級斯巴達」,準備獨自迎戰一切。佢認為靠軍事力量主宰中東,就可以確保國家安全。但呢種自我孤立嘅幻想,最終可能趕走唯一無可替代嘅保護者。對以色列嚟講,呢將會係最危險嘅戰略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