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經常被錯誤咁歸因於列寧嘅說話係:「有啲年代乜都無發生,但有啲星期就發生咗成個年代咁多事。」上個星期,就係其中一次。
以色列喺卡塔爾打擊哈馬斯嘅談判代表,雖然全球嘅反對聲浪越嚟越強烈,但以軍仍然推進,準備全面入侵同佔領加沙城。歐洲國家同時受到一連串網攻同破壞行動嘅衝擊,一大批俄羅斯無人機侵入咗北約成員國波蘭嘅領空。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要求北約盟友對印度同中國實施嚴厲嘅二級制裁,作為迫使俄羅斯結束侵烏戰爭嘅第一步。
法國政府因為喺國民議會失去信任投票而倒台,日本首相亦宣佈因為任期表現極差,要辭職落台;自民黨喺參眾兩院都失咗多數議席。
歐洲「極右」政黨繼續冒起。法拉奇領導嘅「改革英國」、瑪琳·勒龐嘅「國民聯盟」,同埋魏德爾領導嘅「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喺全國民調都領先。AfD仲喺富裕嘅前西德州份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嘅選票成三倍增長;倫敦街頭就充斥住反建制同支持特朗普嘅示威者。
靠住南韓外長出手,先至避免咗316名現代汽車工人喺由美國亞特蘭大飛返首爾嘅長途遞解航班上被戴上手扣。巴西前總統因為密謀政變被判27年監禁;英國駐美大使因為同老友愛潑斯坦之間嘅尷尬電郵公開,被即時革職。
至於美國境內,查理·科克遇刺,更加加深咗國內外對美國社會同政治穩定性嘅疑慮。喺依賴美國去維持世界秩序嘅今日,呢件事格外震撼。
任何一單事件,喺平靜時代都足以霸佔一星期新聞頭條。但而家我哋見到嘅,係二戰後世界秩序加速崩解。唔單止舊秩序嘅外部對手更加協調去破壞佢,連內部守護者都舉步維艱。
西方表現咁差,原因好多。現任領導人多數無法有效保護國家,對內又無力抵擋民粹主義。成代政策精英自以為地緣政治衝突已經永久結束,結果令西方毫無準備,面對再度冒起嘅對手。選民大多數唔願支持強而有力嘅防務同外交政策,無力逆轉大國衝突嘅趨勢。大學亦再無提供知識、文化、外交同軍事歷史嘅基礎教育,無法培養出具備遠見同領導力嘅人才。
舊秩序逐漸褪色,界線模糊,敵人更加無視規則。歐洲就係例子,俄羅斯日日挑戰跨大西洋聯盟,視佢為虛有其表。西太平洋亦係咁,中國越嚟越有信心咁挑釁周邊海上鄰國。
喺呢個背景下,如果科克遇刺進一步加深美國嘅政治撕裂,後果將會全球化。美國激烈嘅政治鬥爭,令一任總統嘅承諾隨時俾下一任推翻。美國一旦被內部分裂拖住腳,對外政策可用嘅資源同精力就會大大減少,無論邊個做總統都一樣。
但消息唔係完全負面。雖然佢具爭議性,科克所展現嘅愛國精神、宗教信仰同對公開對話嘅堅持,啟發咗全國年輕人。美國經濟同科技創新的能力依然旺盛;身份政治嘅荒謬同極端,已經導致知識界出現荒唐同反猶太主義等仇恨現象,連好多自由派知識分子都開始反思舊有觀念。而外部威脅逐漸逼使人哋重新集中精神去加強防務。
時間會證明,西方能唔能靠住新嘅萌芽去重振,亦要睇新冒起嘅民粹派可唔可以盡快承擔起責任,避免災難。暫時睇嚟,守護舊有秩序嘅人缺乏足夠嘅信念同清晰嘅遠景去捍衛佢。習近平、普京,甚至被震撼嘅伊朗神權領袖,必然會利用呢個歷史機遇。無理由認為佢哋會咁快放棄繼續試探西方嘅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