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近日公開承認,截至舊年年底,中央同地方政府嘅累計債務總額已經高達92.6萬億元。入面包括國債34.6萬億元、地方法定債47.5萬億元,仲有地方隱性債務10.5萬億元。呢個龐大數字再次引起外界憂慮,中國財政體系恐怕陷入前所未有嘅壓力。
所謂「隱性債務」,主要係地方政府透過各類融資平台、城投企業同違規擔保等手法,喺法定限額之外另行舉債。呢啲資金長年潛伏喺地方財政深處,被形容為「不定時炸彈」。雖然北京舊年推行規模達12萬億元嘅「化債組合拳」,並以專項債券逐步置換部分隱性債,藍佛安聲稱平均利息成本已經降低2.5個百分點,但整體債務規模仍持續膨脹。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早前警告,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利息開支急升,佔基金支出比例由2019年嘅2.9%升至2023年嘅7.6%,今年更可能突破一成。意味住各地政府要不斷撥出更大比例嘅財政資金嚟支付利息,陷入惡性循環。
藍佛安公布嘅數字同時凸顯中共財政「入不敷支」嘅困境。評論員章天亮指出,中央舊年財政收入約23.4萬億元,其中大部分稅收由地方上繳,但隨後透過轉移支付返還地方嘅金額高達10.2萬億元。結果中央收入幾乎全數下撥,甚至仲要額外補貼約1,000億元,令自身運轉資金嚴重不足。
喺龐大開支壓力之下,中央每年仲要支付4.5至5萬億元,用於國防、教育、外交、「一帶一路」同大型政治活動。由於財源早已撥走,呢啲開支只能靠舉債維持。章天亮直言「中央花嘅每一分錢都係借返嚟」,形容財政狀況「非常可怕」。
佢進一步警告,隨住經濟下滑、房地產低迷,加上新能源汽車同光伏產業面對國際抵制,出口又受阻,如果北京繼續靠債務維持開支,隨時可能觸發債務違約。到時或者要大規模印鈔填補赤字,帶來惡性通脹同人民幣急貶;另一個選擇就係加稅,但勢必加重企業同民眾負擔,進一步打擊消費同投資。
同時,最新經濟數據亦顯示下行壓力持續。國家統計局公佈,8月零售銷售按年增長得3.4%,低過路透社預測嘅3.9%,仲比7月嘅3.7%進一步放緩。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數據亦顯示,8月工業產出按年增長放慢至5.2%,係去年8月以嚟最疲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