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中國製造遇瓶頸 中共能否接受「去工業化」?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中國製造遇瓶頸 中共能否接受「去工業化」?

喺面對住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同樓市低迷等重重困境之下,中國領導層一直都對未來經濟增長來源保持信心。佢哋眼中,中國嘅「天命」就係高端製造業。十年前推出嘅《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係要喺本世紀中葉之前,將中國打造成為世界領先嘅「製造強國」。北京當局想要打造一個「完整」嘅工業體系,減少對外國依賴,令外國反而要更加依賴中國。習近平就提出,要透過尖端科技,推動新興產業同部分傳統產業,培育所謂「新質生產力」。

 

呢套戰略喺某程度上已經見到成效。今年2月官方數據顯示,高端製造業去年增長8.9%,遠遠快過整體經濟增速。人工智能、電池、無人機同機械人等領域嘅突破,已經令美國感到威脅。雖然以市場匯率計,中國嘅GDP仲係落後於美國,但講到實物產出,中國早已經拋離對手。

 

不過,中國大力推動高端製造業都開始遇到瓶頸。產能快速擴張令海外市場供過於求,本土市場亦陷入激烈價格戰。過去一年,中國領導層不停批評所謂「內卷式」競爭,即係企業為咗搶市佔率,不得唔跟住削價,結果大家一齊蝕錢。呢場運動似乎開始起作用——7月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按年下跌。

 

因此,北京開始轉向另一個唔太熟悉嘅增長來源:服務業。7月政治局會議就提出,要「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今個月,中央又宣布會補貼針對消費服務業嘅貸款,包括娛樂、旅遊、體育、兒童照顧、醫療同長者護理等行業。商務部嘅王波指出,好多人而家喺服務上嘅支出已經超過購買實物,隨住收入上升,呢個趨勢會更加明顯,創造龐大嘅「增長潛力」。

 

服務業(俗稱第三產業)目前已經佔中國GDP嘅57%,提供咗全國49%嘅就業崗位,其中唔少係受過高等教育嘅人。中大嘅宋政教授指出,大約有36%嘅服務業員工有大專以上學歷。不過,服務業一直喺中共意識形態同象徵上地位偏低。黨旗上有鎚仔同鐮刀,分別象徵工業同農業,但就無任何符號代表服務業。建國初期嘅統計體系,跟蘇聯模式,基本上淨係計「物質性服務」,例如餐飲、交通、郵政同電訊,今日嘅大部分服務業都被忽略。

 

即使而家,仲有啲服務業未完全反映喺官方數據入面。例如住戶自住物業所產生嘅住房服務價值,仍然難以準確計算。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嘅拉迪就估計,呢部分可能被低估咗幾個GDP百分點。甚至唔同官方數據來源都各有出入。今年最新一次經濟普查顯示,2023年服務業就業人口有4.11億人,包括自僱人士,呢個數字比之前官方統計多出咗5,500萬人。

 

過往幾個五年計劃都講過要提高服務業比重,作為「經濟再平衡」嘅一部分,但2021至2025年嘅計劃就刪走咗呢項承諾,只係提出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大致穩定。

 

習近平可能擔心一個經濟學現象——由經濟學家鮑莫爾提出嘅「成本病」。佢指出,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嘅生產率提升空間有限。以音樂家為例,1800年演奏一首弦樂四重奏需要4個人彈半個鐘,今日都仲係要同樣嘅人力同時間。但服務業工人要同其他行業競爭,所以人工成本只會不斷上升。相比之下,製造業因為效率大幅提升,可以加人工而唔使加價。

 

中國亦一樣——服務業價格升幅普遍快過工業產品。如果如王波所講,人哋收入增加會更加多花喺服務上,中國就可能面臨「成本病」拖低經濟平均增長率。

 

當然,除咗普遍現象,中國仲有自身限制。例如全國最大嘅銀行都係國企,電訊市場由國企壟斷,攞走咗七成八收益。仲有,會計、法律、零售甚至地產中介嘅監管,都比OECD平均水平嚴格。加上城市擴張模式,令大城市難以發揮「人口密度」所帶嚟嘅經濟效益。有研究計算,如果中國容許大城市人口密度提高,本地人均GDP可以升9%。

 

如果能夠放寬呢啲束縛,服務業有機會改善表現,提高人工又唔至於大幅加價。即使難以做到,中國領導層其實無必要太驚「成本病」——因為服務業價格上升,最終反映嘅係工資增長,而工資增長係一件值得慶祝嘅事。事實上,美國GDP仲大過中國,主要原因就係美國服務業價格更高。如果中國持續加大對「第三產業」投入,最終有機會拉近同美國嘅差距。對中國而言,「成本病」未必係壞事,反而可能係推動成為世界第一嘅動力。

發佈時間: 2025年08月25日 23:26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