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續審 控辯就「隱性請求」爭持不下
黎智英案續審 控辯就「隱性請求」爭持不下

前《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同六名前編採人員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一案,今日(21日)踏入結案陳詞第四日,辯方繼續發言。庭上焦點圍繞黎喺《國安法》生效前後嘅言論同帖文,雙方再度爭議不斷。

 

法官李素蘭今早發問,質疑黎智英係咪喺《國安法》實施後,仍然希望外國會制裁中國。辯方資深大律師彭耀鴻回應話,佢唔可能「讀心」,無法知道黎嘅內心世界;即使黎可能希望制裁發生,但並無實際行動去推動,強調:「以前合法嘅事,當法律改變後變成非法,常理上冇人會明知犯法仲要做。」

 

控方曾經舉出黎喺 Twitter 嘅言論作為證據,包括佢回應前《蘋果》副社長李兆富轉發美國要求中國關閉駐休士頓領事館嘅新聞,黎留言稱:「特朗普用一系列制裁做競選策略好聰明,拜登淨係識講,佢會行動,事實勝於雄辯。」控方認為,呢啲說法顯示黎支持甚至鼓勵制裁。彭耀鴻反駁指,黎只係就新聞作評論,表達認同唔等於提出請求,更加唔等於串謀。

 

李運騰法官其後質疑,即使控方承認黎喺《國安法》實施後,確實冇再公開呼籲外國制裁,但仍堅持佢有「隱性請求」或暗中鼓勵。李官提醒,表面言論未必反映全貌。彭耀鴻反問:「有人贊成一件事,係咪就等於提出請求?」佢強調,審訊必須根據無罪推定原則,黎只係評論國際新聞,仲小心措辭,根本無從推論佢參與串謀。

 

昨日,彭耀鴻提到控方指控嘅《蘋果》161篇文章,只係佔涉案期間總文章量約0.39%,不足證明有「串謀」意圖。今日佢再就此爭辯,杜麗冰法官一度打斷,認為單靠數字冇幫助,但最後都允許佢繼續延伸角度。

 

另外,控方又指黎喺7月23日轉發《蘋果》一篇有關新疆人權引發美國制裁嘅報道時,留言稱「防止侵犯人權最好方法,就係追究劣行者責任」。控方認為,呢評論等同支持美方制裁;辯方就堅持,呢啲只係時事評論,唔能夠解讀成制裁請求。

 

控辯雙方今日多次圍繞「請求」同「隱性請求」嘅界線交鋒。彭耀鴻最後重申,串謀唔只係「想做某件事」,仲要有具體協議同行動;而黎喺《國安法》實施後已經停止相關言論,正好顯示佢有意避免觸犯法例。

 

案件審訊明日繼續,辯方會再作陳詞。

發佈時間: 2025年08月22日 05:21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