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俄羅斯破壞行動席捲歐洲 2025年的平靜蘊藏危機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俄羅斯破壞行動席捲歐洲 2025年的平靜蘊藏危機

7月21日,德國軍事反情報局長馬蒂娜·羅森伯格在接受採訪時警告,間諜活動與混合措施(即破壞行動)案例「急劇增加」。就在三天前,英國對18名俄羅斯情報官員實施制裁,稱其在全球進行「不負責任、破壞性和不穩定的混合活動」。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歐洲智庫的查理·愛德華茲與內特·塞登斯坦的新報告揭示,俄羅斯自2022年以來在歐洲的破壞與顛覆行動急劇升級,以及近期為何有所回落。

 

IISS結合自身事件監測、荷蘭萊頓大學巴特·舒爾曼及武裝衝突地點與事件數據項目(ACLED)的資料,編纂了數據集,涵蓋從GPS干擾到暗殺陰謀等事件。每起事件均被分配信心等級,反映秘密行動的模糊性。一些曾被懷疑為破壞行動的事件——如2022-23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的火災,及去年威爾斯與德國軍工廠火災——因無可靠證據與俄羅斯關聯而被排除。

 

2023至2024年間,歐洲懷疑的俄羅斯破壞行動數量幾乎翻四倍,去年記錄超過30起事件。這些包括損壞海底電纜(多在波羅的海)、干擾芬蘭與德國供水系統,以及北歐與東歐的軍事裝備攻擊。

 

俄羅斯日益使用犯罪代理人,而非2022年被歐洲使館大規模驅逐的正規情報官員來實施攻擊。例如,7月,三名男子因代表俄羅斯僱傭軍團體瓦格納集團,縱火倫敦一間與烏克蘭相關的倉庫而被定罪。這種「零工經濟」模式提供更大靈活性與可否認性,或解釋近期低技術攻擊激增。

 

另一因素可能是歐洲老化的基礎設施。愛德華茲與塞登斯坦指出,數十年投資不足使關鍵系統脆弱易損。北約約90%的軍事運輸使用民用資產,超過半數衛星通信來自商業提供者,這些公司更重視效率而非韌性,導致問題更為嚴重。瑞典正調查其東海岸超過30座電信塔疑似被破壞,這些塔為民用與軍用共享。

 

IISS報告最令人意外的發現是,2025年上半年疑似俄羅斯破壞行動似乎下降。這可能部分因報告與調查延遲,但IISS認為還有其他解釋。一為威懾:北約成員啟動波羅的海哨兵空海巡邏後,波羅的海事件減少。另一為政治:克里姆林宮可能在與美國談判烏克蘭戰爭時選擇降溫。第三,俄羅斯間諜或意識到某些行動——如在英國、德國、波蘭DHL物流中心的爆炸包裹過於冒進,恐引發與北約的重大危機。

 

IISS警告,這一停頓可能是暫時的。俄羅斯情報機構或正重組犯罪網絡並改進策略。若如此,歐洲可能很快面臨新一輪攻勢。北約最高聯盟轉型司令萬迪爾上將在今夏北約峰會上指出,「我們不在戰爭中,但也不在和平中。」

發佈時間: 2025年07月24日 00:29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