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持續陷入惡性價格戰,行內所謂「內捲」問題愈來愈嚴重。唔少企業明知咁樣撐唔長久,但為咗生存,依然要硬着頭皮參與割價競爭。有內地廠商坦言,即使生意唔停咁蝕錢,都只能夠「邊蝕邊做」,唔係就連單都搶唔到。
喺河北肅寧縣一個工業區入面,有位做T恤生產嘅女老闆話,佢一年生產大約100萬件成衣,供全國各地批發。不過,自從2024年開始,行業競爭壓力急升。佢話而家市場已經進入「惡性內捲」,產能過剩搞到銷路停滯,對手為咗清貨套現,唔惜以低過成本嘅價錢賣貨。佢無奈咁講:「唔跟住減價就流失客戶,但繼續減就更加蝕。」
另一位喺河北開咗幾間工廠嘅唐永勝都話,好多廠搶單搶得勁,互相壓價,特別係各大電商平台搞低價促銷之後,競爭仲激烈。佢直言:「大家目標已經唔係賺錢,而係點樣生存落去。」
佢又指出,河北本地銀行放貸門檻較低,加上地方政府大力推製造業,鼓勵企業擴張,結果搞到更多廠入場打價格戰,令市場愈搞愈差。即使經營環境艱難,唔少廠仲係咬住牙頂硬上,形成一個自我消耗嘅死循環。
面對企業之間嘅惡性競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喺7月初主持嘅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提到,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又講要引導企業提升產品質素,淘汰落後產能。
而喺最近出版嘅《改革》雜誌第六期,中國社科院嘅黃群慧同葉其楚發表聯合文章,深入分析中國製造業而家面對嘅「內捲式競爭」問題。佢哋指出,好多企業落入「多勞少得」、「多投無果」嘅困局,成個行業充斥住虛假宣傳、割價競爭、濫用市場話語權等問題,破壞市場秩序,拖低資源配置效率。
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製造業而家同時面對「價格內捲」同「鏈條內捲」雙重壓力。前者令企業為咗搶市佔互相割價,後者就係產業鏈上游平台企業或品牌方不斷壓低工廠成本、交貨期同服務要求,層層加壓,搞到中小企生存空間被迫到盡。
數據顯示,「內捲」已經直接拖低利潤,中國製造業嘅銷售利潤率由2021年13.24%一路跌到2024年嘅11.87%,創下近年新低。
文章最後提到,唔少地方政府為咗追求政績,蜂擁而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果搞到產能重複、區域產業撞晒款,資源浪費嚴重,同行競爭愈嚟愈激烈。即使係電腦、電子、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業,依家都逃唔過「內捲」壓力,行業利潤大幅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