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宣布「抗癌戰爭」。僅兩年前,阿波羅計劃結合大科學與大政府將太空人送上月球,因此期望甚高。一些樂觀的醫生認為,幾年內就能找到癌症的治癒方法。
他們錯了。如今,每個成年人都曾罹患癌症、認識罹癌者,或兩者皆有。在富裕國家,半數男性和三分之一女性預計一生中會罹患癌症。在美國,癌症是第二大死因,僅次於心臟病,每年導致約60萬人死亡。全球範圍內,癌症約佔六分之一的死亡。如果成功的標準是十年內,甚至二、三十年內找到治癒方法,你可能認為抗癌戰爭已失敗。
事實上,進展超乎許多人想像。數據顯示進步顯著,且有理由相信這將持續。癌症與年齡相關。若剔除壽命延長的因素,富裕國家在1990年代初迎來轉折點。自那時起,經年齡調整的死亡率緩慢但穩定下降。在美國,現在的死亡率比1990年代低約三分之一,其他發達國家趨勢類似。
一些科學家期待的閃電戰變成了一場穩定但成功的消耗戰。部分勝利極為顯著。兒童白血病曾幾乎是死刑宣判,如今五年存活率超過90%。但因癌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大類,進展多來自篩查、手術和藥物的數千項小進步,而非重大突破。
未來進展將來自三個主要來源。首先是將富裕國家的經驗推廣全球。抗癌戰的被忽視成功故事是預防,或許因為預防癌症不如治療成功的案例顯眼。例如,富裕國家吸菸率大幅下降,美國自1975年來可能因此避免超過300萬癌症死亡。全球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仍由吸菸引起,在吸菸仍普遍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禁菸運動將大有作為。
另一進展來源是更便宜的藥物和更多財力支持。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幾乎皆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延遲效應引起。2008年,英國開始為少女提供新研發的HPV疫苗。十五年後,20多歲女性的子宮頸癌發病率下降90%,英國衛生官員稱到2040年幾乎可根除子宮頸癌。原始HPV疫苗價格較高,但印度開發的廉價版本現支撐該國的大規模疫苗接種。
最後的進展來源是新科學的臨床應用,分兩步:識別高風險人群,然後阻止疾病發展。本週報導顯示,兩者皆有前景。科學家已知某些基因變異,如BRCA-1基因缺陷,增加乳腺癌或前列腺癌風險。然而,不到半數癌症患者有已知風險因素。同樣,只有部分癌前細胞會惡化,例如腸癌常源於息肉,但僅5-10%的息肉變癌。
目前的目標是釐清這些混亂,早期識別患者,此時治療最有效。這依賴龐大的組織樣本生物庫及觀察活細胞基因開關的能力,這在十年前不可能。憑藉血液或呼吸中的新生物標記,以及對基因與環境暴露如何誘發癌症的深入理解,醫生可作出針對治療。這有助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化療和放療,節省高昂費用並減輕嚴重副作用。
確定治療對象後,醫生可利用日益擴大的療法庫。一些廉價藥物具預防癌症作用。阿司匹林可將林奇綜合症患者的腸癌風險減半,該遺傳病增加某些癌症風險。廉價糖尿病藥二甲雙胍降低特定乳腺癌治療後女性的復發風險。
除手術、化療和放療外,新技術正利用免疫系統的力量,增強人體攻擊癌細胞的能力。一些疫苗可針對已確診的癌症。其他疫苗,類似流感疫苗,可針對癌前細胞。乳腺癌和結腸癌的此類疫苗正處於臨床試驗。
好消息常被忽視,特別是漸進式進展。這是抗癌戰爭的故事。並非一切完美:治療費用高昂,藥廠擔憂因治療未發病者的副作用被訴,特朗普政府計劃大幅削減國家癌症研究所經費,恐阻礙科學進展並影響新一代研究者。但成本將下降,治療將進入市場,歐洲和中國的工作持續進行,後者今年超過美國成為癌症研究主要來源。因此,經年齡調整的死亡率將年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