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價格戰比美國關稅更具威脅。隨著習近平著手應對國內極端競爭的商業文化,價值萬億美元的問題在於如何實現——以及能否成功。
「低價競爭」心態無處不在。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5月將價格下調最高34%,加劇自2022年底開始的汽車價格下滑。外賣市場的競爭中,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與京東提供大幅折扣,挑戰龍頭美團。香港股市因此失去動力。
政府自去年7月起強調遏制「惡性競爭」,近期更顯急迫。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連續32個月下降,為十年來最長,工業利潤連續第四年預計下跌。
初步行動已展開。光伏玻璃龍頭企業計劃本月減產30%。大型車企承諾60天內支付供應商款項,緩解成本壓力,去年比亞迪的付款週期為兩倍長。
習近平曾成功扭轉通縮。十年前,他針對鋼鐵與煤炭行業削減產能,PPI在54個月負增長後轉正。然而,今次挑戰更大。鋼鐵與煤炭多為國企,2015年供給側改革後兩年內分別減產7%與13%。但當前價格戰最激烈的太陽能板、電池與汽車行業由民企主導,工信部需更頻繁、強硬的窗口指導以遏制過剩產能。
其次,地方激勵錯位,地方政府可能繼續獎勵北京欲限制的企業。2020年,資金短缺的蔚來汽車(Nio)獲合肥50億元人民幣注資。「合肥模式」讓地方官員如創投般運作,要求企業建廠,雖惠及合肥,卻減緩行業整合。2024年,蔚來生產逾22萬輛車,每輛平均虧損10萬元,汽車集團數量穩定,半數為小規模,外部資金維持其生存,加劇過剩與降價。
第三,需求端如何應對?電商巨頭的競爭源於消費疲弱,2025年零售銷售增長僅5%,遠低於疫情前的8%。刺激需求至關重要。國際貨幣基金2018年研究顯示,2015年供給側改革中,產能削減僅貢獻鋼鐵與煤炭價格上漲的34%與25%,住房政策等需求因素更關鍵。2015至2019年,人民銀行提供約3萬億元低息貸款支持棚戶區改造。
上週,一則未經證實的社媒報導稱可能召開類似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高層會議,激發投資者對地產股的興趣。投資者明白,僅靠供給措施不足以提振中國,政策制定者亦深知這一點。
為終結價格戰,北京需說服民企減產、約束地方政府,並準備十年來第二次財政大招。在習近平與高層制定未來五年優先事項之際,挑戰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