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中歐激烈爭端升溫 北京峰會前景黯淡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中歐激烈爭端升溫 北京峰會前景黯淡

美國對全球貿易戰初期,市場揣測四起:中國與歐盟這兩大貿易強權能否深化雙邊貿易,彌補美國孤立主義的影響?7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給出明確答案:斷然「不可能」。本應慶祝建交50週年的盛會,如今卻淪為一場無疾而終的鬧劇。

 

今年初,中歐關係看似回暖。5月,歐盟領袖表示願與中國「攜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然而,布魯塞爾內部人士透露,歐洲的短暫友善既是試圖拉攏中國,也是在操縱美國。歐盟對特朗普(Donald Trump)保持警惕,但對中國的戒心更甚。

 

峰會原定在歐洲舉行,歐盟卻希望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而非通常派往布魯塞爾的二號人物李強。因此,歐盟決定遠赴北京,期望見到習近平。雙方在其他領域也態度強硬。歐盟近期取消了與中國的會前經濟會議,認為毫無意義;中國則取消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等人訪問合肥科技與汽車企業的計劃。

 

然而,爭端遠不止禮節問題。中歐峰會的摩擦反映了關係核心的深層問題,聚焦於貿易與安全。歐盟指責中國通過政府補貼傾銷商品,重創其產業;更擔憂特朗普關稅導致中國商品湧入歐洲。中國對稀土的掌控是另一焦點。此外,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對歐盟商業與政治目標的網路攻擊,以及威脅台灣的軍事擴張,均投下陰影。n

 

貿易方面,歐洲的困境在於中國對其出口過多或過少。首先,歐盟對與中國的巨大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感到憤怒。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7%,而從歐盟進口下降6%。去年,中國對歐盟出口約6060億美元,比對美出口多1670億美元;歐盟對中國出口僅約2500億美元,不及對美出口一半。儘管如此,中國是歐盟第三大市場,雙邊貿易較疫情前高出逾30%。

 

汽車是主要爭議點。根據數據公司Schmidt Automotive,電動車(不含混合動力車)今年預計佔歐洲汽車市場逾21%,中國品牌佔其中十分之一。中國電動車比歐洲產品便宜約20%,撼動低端市場。去年,歐盟以中國補貼與稅收優惠為由,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最高45.3%的關稅,以防歐洲企業「即將受損」。即便如此,中國車企如比亞迪(BYD)仍能在歐洲獲利,計劃到2030年成為歐洲最大電動車製造商。

 

歐盟的第二大貿易抱怨是中國限制其所需資源,尤以稀土為甚。4月,中國宣布對稀土及相關產品的新限制,作為貿易戰的一部分,擾亂歐洲汽車、航空、國防及半導體產業,部分汽車零件製造商甚至被迫停產。6月,馮德萊恩在加拿大G7會議上指責中國通過控制稀土建立「支配、依賴與勒索」模式。

 

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對歐盟而言,中國向俄羅斯武器製造商供應零部件是最重大威脅,這些技術對俄羅斯戰爭機器至關重要。但中國立場堅定,視與俄羅斯的「無上限」夥伴關係為核心,認為克里姆林宮的威權領袖與其世界觀相符,且烏克蘭戰爭消耗西方資源。據《南華早報》,中國外長王毅本月對歐洲官員表示,中國擔憂俄羅斯失敗將促使美國將焦點轉向中國。

 

歐盟不僅擔憂中國支持俄羅斯帶來的間接威脅,還對中國涉嫌的網路攻擊日益直言不諱。5月,捷克外交部遭攻擊後,歐洲理事會(由歐盟各國領袖組成)指控中國策劃日益增多的「惡意網路活動」。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拉斯(Kaja Kallas)警告,歐盟「準備對中國施加代價」。

 

中國則對歐盟國家支持台灣感到不安。去年,兩艘德國軍艦象徵性通過台灣海峽,為20年來首次。中國官媒將緊張局勢歸咎於歐盟及西方,控訴其支持台灣「分裂分子」。中國希望拉攏歐盟脫離美國,以削弱西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團結。

 

然而,中國依然努力安撫歐洲。4月,中國取消對四年前因新疆人權問題批評中國的歐盟議員的制裁。7月,中國對法國干邑酒商作出讓步,緩解去年反傾銷措施的影響。

 

中國的主要策略似在分化歐盟,寄望於個別成員國如德國與法國。王毅在布魯塞爾會後訪問這兩國。德國佔歐盟對華出口約40%,德國總理弗里梅爾茨(Friedrich Merz)據報計劃年底帶商業代表團訪華,預料將受盛情款待。北京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金玲表示,部分成員國與歐盟領導層在對華立場上的分歧日益擴大,令中國難以應對歐盟,且愈發無意嘗試。北京希望通過拉攏個別國家,遏制歐盟內部的鷹派。

發佈時間: 2025年07月17日 00:06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