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宣稱與中國的貿易談判取得初步進展,雖引來一些懷疑。儘管細節尚未敲定,但目前冷靜頭腦似乎佔上風,全球兩大經濟體正避免災難性的脫鉤。然而,貿易談判背後籠罩著美中三大地緣政治爭端,可能讓達成持久協議及維持經濟穩定變得困難:台灣地位、雙方持續的網絡攻擊、南海領土主張。
關鍵在於將這三問題與貿易談判分開,保持「乾淨通道」。將國家安全與經濟爭端混雜,歷史上從未有好結果。特朗普團隊顯然將國家安全與貿易掛鉤,常以國內國防為由,通過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實施針對性關稅。但從更大戰略看,如何看待美中地緣與貿易爭端的碰撞?
作者近期演講或評論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台灣的未來。這不意外,台灣晶圓廠生產的高端晶片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答案很複雜。中國視台灣為「叛離省份」,須以胡蘿蔔與大棒(近期多是大棒)使其臣服。中國增加飛越台灣防空區、模擬封鎖台海、導彈落於島嶼附近、每日高達240萬次的網絡攻擊。
若台灣宣佈獨立,中國必視為紅線。但短期內,習近平不太可能動武。原因包括:他對未經戰爭考驗的軍隊信心不足(中國自1950年代韓戰後未經大戰);不確定台灣抵抗程度(作者曾訪台,與高官及軍方領袖會面,他們會頑強抵抗);不清楚入侵將面對的全球制裁規模;美國對伊朗核計劃的壓倒性打擊也可能讓他猶豫。
這意味著台灣有時間加強防禦,財力足以購買所需裝備,如防空系統、智能水雷、反艦巡航導彈。美中目前應在台灣問題上同意各自保留立場,避免超級大國直接對抗,同時美國增強對台支持。
網絡安全無法簡單同意保留立場。網絡攻擊已不限於企業系統與服務中斷,而是全社會問題。兩國的電網、交通網絡、核電站、航空管制、水淨化、燃料煉製與分發、食品供應鏈、個人數據與私人通訊均易受攻擊。
中國的「伏特颱風」與「鹽颱風」行動展示此能力。美國也有強大網絡攻擊能力,特朗普本週在福斯新聞採訪中多少承認對北京使用過。聯邦調查局前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向國會表示,網絡攻擊是「我們這一代的決定性威脅」。
華盛頓急需與北京談判網絡問題。進攻性網絡戰已接近核武級別,需以相互確保摧毀為基礎,建立類似美蘇《戰略武器限制談判》的網絡戰軍控機制,涵蓋美、中、俄、英、澳、以色列等網絡能力強國。
最後一大障礙是中國對整個南海的主張,基於1400年代的歷史航行。中國垂涎南海的石油、天然氣、漁業與深海礦產,約40%全球海運貿易經過此地。美國及盟友無視中國主張,進行「航行自由」巡航,中國則騷擾這些行動,建造人工島,與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在爭議礁石對峙。
最佳策略是將南海爭端國際化,而非美中雙邊問題。航行自由巡航必要但不足。應推動國際法庭(已判中國在菲爭議中敗訴,中國無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監管者)及國際海事組織採取進一步行動。美國簽署《海洋法公約》將大有助益。
這三大問題將是美中關係核心,但目前應與貿易談判分開:維持台灣現狀,推動全球網絡安全機制,將南海爭端交由國際機構處理。若任一方將關稅與國家安全爭端過度糾纏,可能重演1941年美日因禁運與日本軍國主義引發的太平洋最慘烈戰爭。我們仍可避免這一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