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價格戰困中國 習近平政策成禍首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價格戰困中國 習近平政策成禍首

當企業提高價格、「剝削」客戶時,許多政府會抱怨,有些甚至干預。但在今日的中國,情況恰恰相反。五月,政府非但未責罵汽車製造商提價,反而批評他們降價。「價格戰無贏家,」官方聲明無視那些能以不到8000美元買到電動車的快樂客戶。

 

戰爭中,手段有時比結果更令人震驚。許多中國製造商以低價賣車給經銷商,經銷商再以「二手車」轉售,儘管車輛里程為零。這一策略聽來荒誕,卻讓車商分割市場:價格敏感的客戶買未開過的「二手」車,其他人買同款高價車。《人民日報》抱怨:「這種變相降價擾亂市場秩序。」汽車業並非唯一受害者:五月,30個主要行業中有25個工廠出廠價格年比下降,煤炭、鋼鐵等八個行業跌幅更甚汽車。中國龐大工業體系的平均價格已連續下跌32個月。

 

近年,製造業投資,特別是高科技項目,是中國經濟在房地產危機中的亮點。但工業價格與利潤快速下降,讓這股資本支出熱潮的可持續性存疑。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本應是填補房地產缺口的新增長引擎,卻也成了通縮引擎。

 

政府為此問題創造新詞:「內捲」。這詞原指學生或工人間的軍備競賽,額外努力無額外回報,因人人被迫更努力。去年,這詞被用於企業間的惡性競爭,2024年7月出現在政治局聲明中,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論再次提及。國家計劃部門發言人五月表示:「整治『內捲』競爭是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

 

哪些行業最「內捲」?據申萬宏源證券的趙偉,電機、鋼鐵、非金屬礦物(如水泥、陶瓷、玻璃)受影響最嚴重,去年價格跌幅超全國平均。這些行業閒置產能異常多。另有15個行業,如汽車、菸草,顯示內捲跡象:利潤增長弱、債務快速增加、價格下跌或產能利用率低。

 

「內捲」雖是新詞,問題不新。2012至2016年,中國工廠出廠價格下跌四年半。習近平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非靠需求而是限供給來提高價格、恢復利潤。《人民日報》匿名人士稱,中國準備了兩桌菜,卻只有一桌客,怎麼吃也吃不完。

 

為清桌,國家計劃部門對鋼鐵等過剩行業設生產配額與減產,推動併購減少競爭,煤礦一年僅運營276天,嚴格執行能效與汙染標準,迫使老舊廠房關閉。此政策被視為成功:鋼價與利潤率上升,2016年9月工廠出廠價格止跌,2017年初漲超7%。

 

政府想重施故技?除了責罵車商給客戶太優惠,還要求太陽能板行業「自律」。去年底,33家面板商承諾設生產上限與價格下限。政府也防鋼鐵「盲目擴張」,堅持「三不」:無訂單不生產、虧本不賣、未付款不發貨。電商平台被鼓勵減輕商家壓力,如逐步取消無需退貨即可退款的政策。地方政府也被要求不過分促進投資或保護本地龍頭,去年中國大陸逾6300家上市公司獲1950億元補貼,較前年減13%。

 

這些干預不如2010年代大膽。摩根士丹利的邢自強認為,此次較謹慎,因目標不同。2015-17年,過剩產能行業多為國企,易受控制,且常從行業洗牌中獲益,取得更大份額。被擠出的小型私企常依賴廉價、汙染技術。

 

如今內捲行業多由難管束的私企主導,如電動車與太陽能板,這些企業技術尖端,代表原供給側改革欲騰出的新增長動力。2016年《人民日報》匿名人士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但習近平欲維持中國製造業產值比例,無論市場需求如何,導致過剩產能。地方政府爭相實現其願景,相互重複努力,惡化問題。去年經濟學家與企業領袖座談會警告,習近平「新質生產力」號召可能引發內捲,因各地爭相在本區域實現。

 

需求問題也加劇內捲。消費者信心低,家庭儲蓄率(超可支配收入31%)高,房地產投資減少。今年首五月,家庭在新房支出不到2021年同期一半。

 

2015年改革得益於提振需求的政策,如以現代公寓替換棚戶區。若政府能穩定房地產、恢復消費者信心、提升支出,過剩產能問題或緩解,其他問題也更易承受。興盛行業的價格上漲可抵消通縮壓力,新興行業招聘可減輕過剩行業裁員之痛。邢自強認為:「無強大需求支撐,最佳供給側措施也難實現再通脹。」中國許多行業準備了兩桌菜,政府需邀請更多客人赴宴。

發佈時間: 2025年07月02日 00:05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