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03年的中國,幾乎像在閱讀一部歷史小說。當時中國經濟規模僅略大於意大利,仍屬欠發達且與世隔絕的狀態。電力短缺、銀行系統不良貸款問題嚴重,以及SARS——那場類似COVID-19預演的短暫冠狀病毒疫情——讓中國難見即將到來的繁榮跡象。
然而,2025年的中國卻奇異地回溯到二十年前的光景。房地產市場連續四年崩潰,至今鮮有緩解跡象,新住宅開工量已回落至2000年代初的水平。根據政府本週數據,今年1至4月僅開工1.32億平方米住宅,不到2021年崩潰前三分之一,為2003年以來最低。
儘管關於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財務影響已多有論述,這種急劇放緩表明,我們可能仍低估了經濟活動轉向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由此導致的碳排放變化。
房地產開工放緩首先衝擊水泥市場,這是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物質之一。作為混凝土的黏合劑,水泥是開發商動工時首批使用的材料,卻佔全球約8%的碳排放,中國的消耗量單獨佔據近4%。開工量下降,水泥產量隨即跟進。今年1至4月水泥產量僅4.95億噸,為2009年以來最低。當時,中國正醞釀史上最大規模的刺激計劃,這些措施將中國從外國製造業的代工廠轉變為滿佈全新混凝土基礎設施的現代經濟。如今,我們彷彿回到那遙遠的刺激前時代。
這對全球氣候意味著什麼?每噸水泥約產生0.6噸碳排放,2021至2024年間年產量減少約5.5億噸,等同於將英國或波蘭的排放量降至零。假設這只是暫時現象並不明智。房地產衰退可能持續,因其反映人口與金融結構的大規模轉變。美國住宅開工量從未恢復至2005年高峰的80%,英國則僅達1988年水平的半數。
中國可能正經歷類似動態。房地產熱潮的驅動力是城市化。自1990年代以來,城市人口激增逾5億,數億農民湧向城市尋找工作,更多新生兒在城市醫院誕生。然而,近年城市化顯著放緩。上次城市人口增長如此緩慢,還要追溯至1989年天安門廣場事件後。去年,城市人口僅增1100萬,約為2000年代及2010年代增幅的半數,僅為2011年高峰的三分之一。
相較如此微弱的需求,中國仍可能建房過多。以每人平均40平方米計算,去年城市人口增長僅需約4.33億平方米即可舒適安置(考慮到許多新市民是新生兒,實際需求更低)。這遠低於完成的5.37億平方米住宅面積。
70個最大城市中,除兩個外,新房價格持續下跌,所有城市的二手房價格也在下降,顯示供應明顯過剩。
這一轉折點來得正是時候。城市化歷來是人類最「骯髒」的過程,水泥與鋼鐵轉化為建築,通過耗油的汽車、鐵路及數百萬英里的瀝青相連。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地或許仍有城市化熱潮,但中國這場改變世界的史詩般增長的終結,至少為飽受其影響的地球提供喘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