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低谷。雙方超過100%的關稅已切斷貿易。兩國都在爭奪21世紀技術的主導權,如人工智慧(AI)。大規模軍事建設正在進行。在之前的冷戰中,這類競爭在柏林空運和古巴導彈危機等衝突點達到高潮。如今,美國的決心可能在台灣問題上受到考驗——而且比許多人預想的更快。
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並表示準備入侵,尤其是在台灣宣布獨立的情況下。但台灣希望繼續作為自治的民主政體。美國以脆弱的模糊政策調和這一矛盾,它努力防止台灣正式脫離,同時反對以武力解決爭端,並向台灣出售武器,但不保證其安全。
近年來,這種對峙變得更加緊張。台灣過去三次總統選舉均由傾向獨立的民進黨獲勝。自2010年以來,台灣的經濟重要性激增,當地企業台積電主導了先進半導體製造,包括人工智慧所需的晶片。中國的國防開支以當前美元計算增長了三倍,侵蝕了美國在亞洲曾經的決定性軍事優勢。美國的策略家們寄希望於,只要美國能可信地表明可能參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就會推遲其統一中國的終身目標。一場台灣戰爭將是災難:為何習近平要急於賭上他的遺產和共產黨的未來,發動一場可能慘敗的入侵?
如今,三個因素使這一切更加不確定。首先,在特朗普領導下,美國正在失去威懾力。總統及其鷹派支持者談論以實力求和平。他們將貿易戰和從歐洲的轉向視為將與中國的競爭置於外交政策核心的證據。
不幸的是,貿易戰產生相反效果。2024年,特朗普表示,若中國試圖入侵台灣,他將徵收關稅:「我會對你徵收150%到200%的稅。」如今關稅已達145%。美國已用盡籌碼。貿易戰是比誰能承受更多痛苦的較量,而中國認為自己能贏。保護主義也損害了美國的盟友。台灣面臨32%的關稅,特朗普正敦促台積電將工廠轉移到美國。澳洲、日本和韓國面臨關稅,以及和與中國脫鉤的要求。沒有亞洲國家會立即打破與美國的安全聯盟:正如我們對韓國即將卸任總理的採訪所示,無人擁有替代方案。但各國對被拖入台灣戰爭將更加不安。
其次,中國對台灣的新計畫繞過了全面入侵的孤注一擲賭博。中國繼續準備以武力奪取該島。近期「海峽雷霆」演習以38艘軍艦包圍台灣。然而,中國也在演練新型、更嚴厲的「灰色地帶」策略,這些策略不構成全面戰爭。首要的是在台灣水域對船隻進行臨時隔離和海關檢查,利用中國大幅擴張的海岸警衛隊力量。
中國的目標是削弱台灣的主權,並在台灣民眾中播下美國是否能夠或願意在入侵時提供援助的疑慮。許多私人商業航運公司可能會遵守隔離令。自2023年以來,中國的外交攻勢已使70個國家支持「一切」統一努力,為從檢查到入侵的任何行動提供掩護,國際對隔離的批評可能不那麼強烈。
中國的灰色地帶策略旨在利用第三個因素,即台灣政治的長期功能失調。雖然幾乎沒有台灣人希望成為共產主義中國的一部分,但其政治深受極化和自滿的毒害。去年選舉後,總統賴清德與由親大陸的國民黨和一個受對民進黨失望的年輕台灣人支持的民眾黨共享權力立法院。由此產生的僵局使台灣無法採取果斷措施增加國防開支、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或為危機做準備。賴清德打擊中國滲透的努力適得其反,加劇了極化。
即使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退讓,這些因素也可能在台灣內部形成有害的惡性循環。如果美國減弱對保衛台灣的承諾,台灣可能失去抵抗的決心。如果台灣不準備自衛,美國提供援助的可能性將降低。風險在於,這可能導致台灣在不開一槍的情況下逐漸落入中國掌控。誠然,特朗普可能隨時選擇升級。但與其冒與中國發生核戰的風險,他可能會讓台灣悄然流失,或達成一項實際上放棄台灣的交易。
這意味著什麼?這對台灣民主將是災難。隨著時間推移,台灣甚至可能選出一個親中的政府,西方晶片供應將面臨恐慌。這不一定會終結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但需要大量工作來恢復。解放軍可能騰出資源,擴大其影響範圍。美國軍隊將不得不從目前防衛靠近中國的第一島鏈轉向連接日本和關島的第二島鏈。亞洲盟友需要新的經濟和軍事條約來獲得信心,否則,他們可能會尋求核武。
特朗普希望展現強硬。他的保護主義和對盟友的強硬態度本應讓美國偉大,但卻削弱了其保護台灣的能力。這一矛盾不會在北京被忽視。不久前,習近平認為應等待奪取台灣的時機是合理的。他現在可能得出結論,他必須在機會浪費之前迅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