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彭博專欄】2025年金融危機?監管者須備戰
【外國專欄精選——彭博專欄】2025年金融危機?監管者須備戰

如果說投資者近日學到了什麼,那就是無法猜測美國下一步會做什麼。隨著關稅政策反覆無常,美國政府展現了一種罕見且魯莽的震撼市場意願。在這種極端不確定性下,金融危機並非不可能。政策制定者需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這類危機遵循熟悉的模式,無論是由房市崩潰、全球疫情,還是如當前由世界最大經濟體蓄意行動引發。觸發點是債務,投資者利用債務購買遠超其能力的資產。當價格急劇下跌,貸款人要求更多現金擔保或完全撤出,迫使資產賣出進一步推低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如果資產價值不足以償還所有債務,貸款人將蒙受損失。若這些損失威脅金融系統和更廣泛的經濟,政府必須動用納稅人資金進行紓困。

 

理想情況下,金融公司應有充足資源吸收損失並防止傳染,但他們沒有。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美國國債市場,對沖基金槓桿過高,波動性飆升可能迅速迫使它們撤離。系統重要性銀行缺乏獨自應對最壞情況所需的股本。主要的公共後盾——美國政府本身也令人不安地捉襟見肘,巨額預算赤字正迅速擴大自上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主權債務負擔。

 

這些根本性漏洞無法迅速修補。監管機構正面臨政府要求裁減多達五分之一員工的壓力。提高資本或擔保要求的政策缺乏政治支持,且在壓力下不宜實施。在危機即將來臨之際立即要求更多債務,可能使情況惡化。

 

那麼,金融當局能做什麼?他們應有三個優先事項:找出最薄弱的環節,盡可能保持市場順暢運作,並為有償債能力的公司提供充足現金,確保它們不因不必要的原因拋售資產或倒閉。

 

與2008年金融危機措手不及時相比,監管機構現在掌握了更多資訊。詳細的交易數據讓他們能拼湊出公司的頭寸,識別危險的槓桿集中。市場參與者的調查有助於了解壓力情景的展開。例如,對2021年Archegos資本管理公司崩潰的研究顯示,監管機構本可提前發現風險並採取預防措施。

 

在市場上,目標應是確保融資中斷不扭曲價格。例如,在國債市場,聯邦儲備系統的常設回購便利確保某些銀行和交易商總能以政府債券為抵押借入現金。但這不適用於對沖基金,儘管它們脆弱,卻在協調國債及其衍生品價格中扮演關鍵角色。若對沖基金撤離,聯儲會應準備接手其角色。這比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建議的放寬銀行資本要求要好得多。

 

最後,海外金融機構持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並以美元借款融資。為防止危機中融資枯竭,聯儲會已建立貨幣互換額度,使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等對口機構能借出美元。雖然啟動互換額度可能在政治上引發爭議,官員應強調這符合美國利益,可防止傷害美國公司的緊急拋售。

 

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這種自找的危機,實屬不幸。但這一可能性必須嚴肅對待。各地監管機構應盡其所能做好準備。

發佈時間: 2025年04月17日 20:14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