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嘅零售市道一路低迷,政府最新公佈嘅數據顯示,今年2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初步估計係294億元,較舊年同期大跌13%,跌幅仲進一步擴大。扣除價格因素後,2月份零售業嘅實際銷售數量更加跌咗成15%。不過,政府發言人解釋,2月份嘅跌幅加劇,主要係因為農曆新年嘅日期同舊年唔同,今年新年喺1月底,較舊年2月中提早咗,所以如果將1月同2月嘅數字合併計算,今年頭兩個月嘅零售業跌幅其實係收窄至7.8%,情況比去年12月略有改善。
網購方面,2月香港嘅網購銷售額約為23億元,按年跌7.3%,佔整體零售銷售額7.8%。雖然1月曾經錄得2.8%嘅輕微升幅,但計埋1至2月合共仍然跌咗2.4%。到2月底為止嘅三個月內,經季節調整後嘅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數量,分別較前3個月跌咗2%同4%,反映零售業持續低迷,未有好轉跡象。
按產品類別去睇,今年頭兩個月跌得最慘嘅係汽車及汽車零件,暴跌差唔多一半(49.9%);其次就係家具同固定裝置,下跌25.6%。傳統嘅高檔貨品如珠寶、鐘錶同名貴禮物亦下跌15.8%。其他如鞋類跌咗12.3%,書報文具及禮品跌10.9%,百貨公司貨品都跌9.9%。只有食品、酒類及煙草微升0.7%,藥物及化妝品升0.6%,但升幅細微,根本不足彌補其他產品嘅大幅跌勢。
近排港人北上消費潮持續唔減,仲有內地電商大舉進攻香港市場,令本地零售業壓力愈嚟愈大。一啲大型網購平台靠價格戰、折扣優惠同貼心售後服務,成功吸引好多香港人直接喺境外零售商買嘢,甚至出現網購自提點貨品堆積嘅現象,反映香港人嘅消費模式已經快速改變。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都承認,北上消費同內地電商平台攻港呢啲趨勢,已經明顯衝擊緊本地零售商。佢指出,香港零售商喺產品質量同包裝方面,一直要遵守本地嘅嚴格法規,營運成本自然會高啲;但內地境外平台係咪受同等嘅監管就值得討論,如果佢哋嘅成本更低,競爭力就自然提高,香港零售業者可能面對不公平嘅競爭壓力。
不過政府發言人對未來市道仲係保持審慎樂觀,認為中央政府近期密集推出咗好多支持內地經濟嘅措施,同時特區政府又積極推動旅遊業同大型活動,加上本地勞工市場持續改善,對零售業未來逐步復蘇會有幫助。但佢亦坦言,本港零售商必須積極適應消費者同旅客消費習慣嘅轉變,先至可以維持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