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幾年積極推行輸入人才計劃,希望透過引入外嚟人才,填補因為大量移民外流造成嘅人口缺口。根據勞工同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提供嘅數據,截至舊年12月底,「高才通計劃」已經收到大約11.6萬宗申請,當中有接近9.2萬宗獲得批准,超過7.5萬名「高才」連同家人已經嚟港定居。呢啲新嚟港嘅「人才」佢哋嘅仔女仲享有同本地學生一樣嘅教育權利,可以本地生身份入讀學校。不過,呢個政策卻帶咗一啲意想不到嘅問題,例如「考試移民」現象,同本地學生競爭有限教育資源嘅爭議。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喺周日(23日)晚間喺佢嘅個人社交平台發文,點名批評部分「人才」嘅行為。佢透露,自己喺中國內地多個城市都接觸過呢類人:佢哋喺香港報到攞咗身份證之後,幾乎即刻返咗中國內地,根本無意喺香港長期居住或者發展。佢進一步指出,呢類人申請香港身份嘅主要動機,通常係為咗方便進出境、畀仔女喺港接受教育,甚至喺中國內地爭取「港人港稅」嘅稅務優惠待遇。佢直言,呢啲做法同香港推出人才政策吸引真心想貢獻本地社會嘅人才嘅原意背道而馳,令人失望。
教聯會立法會議員鄧飛周一(24日)喺一個電台節目提及此事,佢提到,香港政府其實可以借鑑豐富嘅國際經驗,特別係中國內地部分省市嘅做法。為咗防止「高考移民」,呢啲地區通常要求學生要喺當地住咗一定年限先符合入學資格。佢特別強調,住滿3年嘅要求喺好多地方被視為「國際慣例」,香港不妨參考呢個模式。
鄧飛仲補充,香港而家正面對財政赤字嘅壓力,所以更加要盡快釐清「本地生」嘅定義。佢解釋,「本地生」同「非本地生」喺學費上嘅差距好大,相差接近5倍,對政府財政係一個唔少嘅負擔。另外,根據佢哋嘅調查顯示,「人才」計劃下超過一半嘅受養仔女會揀入讀公辦學校或者直資學校,而呢啲學校都享有政府資助。如果入讀津貼學校,甚至完全唔使交學費。佢覺得,如果呢啲「新本地生」揀讀私立學校或者國際學校,因為唔使政府補貼,對本地資源嘅影響可能唔大;但現實係,大多數人傾向入讀有政府資助嘅學校,間接令本地學生承受更大競爭壓力。
勞工同福利局舊年11月曾經針對5000名透過「高才通計劃」嚟港超過6個月嘅申請人同佢哋嘅家屬做咗問卷調查,回收率大約四成。結果顯示,回覆者中有54%已經搵咗工,意味住近半數人仲未有工返。現行政策規定,人才計劃嘅受養人只要喺首次簽證嚟港時未滿18歲,就享有「本地學生」資格,可以入讀香港嘅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