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時代的一大挑戰,在於如何區分總統純粹為博取關注而發表的言論,與真正反映政策及優先事項轉變的發言。近日,特朗普對烏克蘭的猛烈抨擊似乎屬於後者,甚至可能預示著一場不光彩的和解正在醞釀。
特朗普於週二的言論與俄羅斯宣傳口徑相近,聲稱烏克蘭挑起了與俄羅斯的戰爭,並指基輔與克里姆林宮無異,理由是烏克蘭未能舉行戰時選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週三回應,指特朗普活在「虛假信息空間」,這或許不夠謹慎,但卻符合事實。
一如以往,特朗普於週三進一步升級攻勢,將澤連斯基稱為「獨裁者」,並暗示烏克蘭領導人誆騙美國支持一場「無法取勝、本不該發生」的戰爭。他聲稱澤連斯基「拒絕舉行選舉,在烏克蘭的民調支持率極低,他唯一擅長的事情,就是將拜登玩弄於股掌之間。」
或許有人認為這場爭論僅止於口頭交鋒,但特朗普的言論似乎透露出政治意圖。他可能刻意貶低烏克蘭的民主,令選民覺得基輔與克里姆林宮並無本質區別,從而讓他更容易推銷一項對烏克蘭不利的和平協議。
然而,美國民眾恐怕不會接受這種錯誤的道德對等說法。俄羅斯的侵略戰爭始於三年前的本月,當時俄軍越境進攻並試圖攻佔基輔。戰爭的起因並非源於普京有任何合理的安全憂慮,而是因為這位前蘇聯國安委員會(KGB)特工年事漸高,試圖重建自己年輕時目睹崩潰的蘇聯帝國。
烏克蘭在戒嚴狀態下推遲選舉,因其正為國家生存而奮戰。烏克蘭憲法允許此舉,二戰期間,英國在遭納粹圍困時亦未舉行選舉。那麼,邱吉爾是獨裁者嗎?
烏克蘭的民主體制雖然脆弱,但若能融入歐盟等西方機構,將會更加穩固。而這場戰爭中唯一的獨裁者,是普京——一個在外國毒害流亡俄羅斯人,並將政敵流放至北極監獄的領導人。當普京舉行自由選舉時,再來討論誰是獨裁者吧。
特朗普或許認為,他可以藉此讓烏克蘭民眾對澤連斯基失去信任。然而,諷刺的是,特朗普的攻擊可能適得其反,尤其當烏克蘭人意識到,澤連斯基正在對抗一項美俄密謀推動的不平等協議,而該協議未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防止俄羅斯未來的進一步侵略。
美國在此事上的核心利益,是阻止普京在北約邊境獲得更多立足點。正因如此,美國軍援烏克蘭的決定是正確的。若協議最終形同烏克蘭投降,不僅將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還會對太平洋及中東地區造成衝擊。這將與特朗普曾承諾恢復美國聲望及全球穩定的說法背道而馳。
目前最奇怪的,是特朗普似乎比普京更渴望達成「和平」協議,這在任何談判中都無異於削弱自己的籌碼。特朗普希望能宣稱自己履行了競選承諾,為世界帶來和平,但拜登的經驗值得警惕。
拜登曾試圖甩手阿富汗戰爭,結果卻引發一連串全球危機,成為其總統任期的標誌。他本想將撤軍包裝為「軍事後勤上的勝利」,但美國公眾卻不買賬。若美國民眾最終見到俄羅斯勝利,他們或許也會意識到,這並非他們所期待的和平。
上週,特朗普表示烏克蘭無法加入北約,並必須割讓大片領土予俄羅斯,這些對普京的讓步,並未換取任何回報。而普京本週的回應,則是加強對烏克蘭的無人機攻擊。看來,雖然特朗普並不喜歡被人玩弄,但這次或許正是如此。
相比攻擊烏克蘭,更明智的做法是向普京明確表明,若不結束戰爭以換取穩固和平,他將面對更多武器和更大壓力。以目前形勢而言,特朗普迫切想促成協議的態度,不僅危及烏克蘭、歐洲及美國利益,也可能動搖他自己的總統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