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可能與現實脫節,但他並沒有愚蠢到會為了赫格塞斯所提出的讓步而付出任何代價。赫格塞斯據稱向普京暗示,烏克蘭加入北約已經不在考慮範圍內,然而,這對普京來說根本沒有價值。
在北約的32個成員國中,所有新成員的加入都必須獲得一致同意,而真正積極支持烏克蘭入盟的只有九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數是前線國家,雖然地理位置關鍵,但在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方面都無法彌補其不足。事實上,如果普京真的想製造麻煩,他應該倒過來要求讓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樣才能讓那些支支吾吾、模棱兩可的大國陷入困境,包括美國在內。假如普京真如外界所說的那麼有遠見,他可能會以此來讓北約陷入混亂,當然,這假設他不需要將烏克蘭的非北約成員身份作為向國內宣傳的「勝利」。
因此,一些國家對美國「拱手相讓」的指責,其實帶有相當的虛偽成分,而那些強國則要麼保持沉默,要麼只是空談烏克蘭「不可逆轉的入盟進程」。也就是說,等到這個問題已經不再重要時才會實現。
當前的焦點應該放在其他地方。特朗普就是特朗普,如果他認為歐洲願意承擔烏克蘭未來安全的政治和資源承諾,並讓他以此作為談判籌碼,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接受這種交易。但如果歐洲不願意,那麼他就會尋找另一種成功方式,這種方式很可能不符合歐洲和烏克蘭的利益。目前的形勢就是這樣。
的確,如果拜登政府當初採取不同策略,特朗普今天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機會和動機。但這些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不過別自欺欺人,拜登並沒有被俄羅斯的核武器威脅住,因為普京並不是自殺狂人。拜登的真正考量是,不想讓局勢升級,以免讓美國選民對他搖搖晃晃的執政狀態感到恐慌,進而直接判定他不適合競選連任。而直到7月21日被迫退出選戰之前,拜登唯一、絕對的優先事項就是爭取第二個任期。
但局勢的發展可能比看起來更有利。北約不會是烏克蘭的救世主,但一份合適的烏克蘭和平協議,反而可以拯救北約。
一份合適的和平協議,將成為北約未來發展的參考模式。這份協議應該吸收這場戰爭的一個重要教訓:俄羅斯是一個可以被常規手段擊敗、遏制和嚇阻的傳統軍事力量。
它還應該吸收第二個教訓,過去幾十年來,特別是德國,一直依賴所謂「核威懾宿命論」來為自身的消極立場辯護,而這種觀念應該被拋棄。在冷戰後的世界裡,核威脅對侵略者來說實際上並不具備太大價值,至少對於侵略的第一個受害國而言並非如此。如果烏克蘭戰爭能證明什麼,那就是「核禁忌」依然存在,這是因為俄羅斯如果想要生存,仍然需要客戶來購買其石油。
無論如何,烏克蘭對北約來說始終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任何協議都無法阻止烏克蘭在一次民主選舉後,選出一個以「收復失土」為訴求的政府,並以此煽動選民情緒。而這恰恰是北約不想捲入的事情。這種情況只會刺激雙方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包括俄羅斯的激進分子,他們會試圖將北約拖入報復性的衝突,也會吸引克里姆林宮的戰略家們尋找新的機會來考驗西方的團結。
赫格塞斯在一天後含糊地收回了他的言論。但說到底,他的所謂「讓步」與其說是一種退讓,不如說是一種承認,這一承認能讓美國免於一場毫無意義的談判,畢竟這樣的結果對美國及其主要盟友而言,並不比對俄羅斯更有吸引力。
同時,這一策略還能提供真正的籌碼,將普京排除在未來的關鍵談判之外,而這些談判才是他無權參與的——即在停火達成後,美國和歐洲將如何支援烏克蘭。特朗普是否這樣看待問題?誰知道呢?從他的部分言論和信號來看,這似乎是他的方向。
對於普京來說,計算應該非常簡單:趁現在還有機會,趕緊撤出,因為歐洲和美國已經承諾,即使烏克蘭不加入北約,也會將其軍事實力提升至北約標準。
普京已經意識到,俄羅斯軍隊根本無法與裝備精良的北約部隊匹敵。他在烏克蘭的冒險行動,正在迅速削弱他長期與西方競爭的能力。然而,普京仍會繼續假裝這場戰爭不是一場災難性的誤判,而俄羅斯未來幾代人都不需要為此付出代價。但旁觀者不應該被這場表演所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