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關注中國對自治的台灣可能發動侵略行動的人而言,特朗普第三次入主白宮後的第三週傳來了一個令人欣慰的信號。2月7日,他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會談後,雙方領袖表示,美國與日本"反對任何企圖透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的行為"。中國則聲稱台灣為其領土。
這種強硬的新語言是美國長期努力的一部分,旨在讓盟友對台灣展現更多團結。然而,在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台灣命運的戰場上,中國迅速取得進展。《經濟學人》的統計顯示,目前已有70個國家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並且,至關重要的是,這些國家支持中國為統一所採取的"一切"努力,而未明確表示這些努力應該是和平的。此外,這些國家中的絕大多數是在過去18個月內,在中國針對全球南方國家展開的外交攻勢後採用這種新措辭。
經濟學人的發現與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1月15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發現,截至去年年底,共有119個國家,即聯合國成員國的62%,接受中國主張的台灣主權立場。其中,89個國家還支持中國的統一努力,許多國家甚至支持"一切"統一措施。(但洛伊研究所的研究未量化後者的具體數量,也未明確這些國家何時採納這種擴展性的語言。)
中國的最新外交行動似乎是為了確保全球支持其針對台灣不斷擴大的脅迫行動。該行動包括對台灣施加檢查或封鎖機制的威脅,去年10月的中國大規模軍事演習即模擬了封鎖行動。雖然全面入侵似乎尚未迫在眉睫,但美國官員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命令將領在2027年前具備攻台能力。
中國希望在西方國家考慮針對台灣危機施加制裁時獲得保護。透過確保世界大部分地區承認其行動的正當性,中國使聯合國難以對其採取制裁或譴責措施,並可能進一步降低全球對西方制裁的遵從度,這種情況已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有所體現。
“可以合理推斷,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幾乎有一半的聯合國成員國已經正式承認中國接管台灣的行動,“前澳大利亞國防官員赫斯科維奇在洛伊研究所的報告中指出。他補充說,這些國家的實際反應尚不明朗,但中國很可能"將這些國家描繪為已經為其武裝侵略行動開綠燈”。
這70個採取最支持中國立場的國家涵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其中97%,包括南非、埃及和巴基斯坦,屬於全球南方國家。在這些國家中,中國透過其"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獲得了關鍵的自然資源,並資助了港口及其他交通項目。
其中一個最新例子是斯里蘭卡。中國企業已投資該國兩個戰略性重要的港口。今年1月,斯里蘭卡總統迪薩納亞克訪問中國時,雙方首次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斯里蘭卡"堅定支持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統一所做的一切努力”。這一表態取代了2024年較為模糊的措辭,當時斯里蘭卡僅支持中國"維護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努力"。類似的措辭也出現在去年12月中國與尼泊爾的聯合聲明中。
中國在去年9月取得的一大外交勝利,是53個非洲政府在北京峰會上簽署了一份聲明。他們同意台灣是中國領土,並表示非洲"堅定支持中國的一切統一努力"。相比之下,在2021年的上一次峰會上,非洲國家雖然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領土和海洋爭端",但未明確提及台灣。
即使是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並通常對台灣問題持中立立場的馬來西亞,也逐漸向中國靠攏。在2024年6月的聯合聲明中,馬來西亞採用了新的措辭,承認台灣為中國領土"以實現中國的國家統一"。雖然該國沒有直接支持"一切"統一措施,但刪除了先前對"和平"統一的呼籲。
這一轉變表明,即使中國海外貸款有所下降,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償還中國貸款方面面臨困難,中國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仍在增長。與此同時,美國及其盟友未能激勵貧困國家抵制中國對台灣的施壓,部分原因在於在特朗普回歸前,美國不願將援助與外交政策掛鉤。
由於發展中國家數量眾多,他們在判斷中國對台灣的任何侵略行為是否合法,以及美國領導的干預行動是否正當方面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將在聯合國內為其行動爭取支持,而美國及其盟友則會敦促成員國譴責中國並施加制裁。與2022年3月141個聯合國成員國支持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相比,西方國家在台灣問題上的外交戰將更加艱難。而中國已經取得先機。
中國的外交攻勢似乎與烏克蘭戰爭密切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莊嘉穎表示,“他們從俄羅斯遭受的外交孤立中汲取教訓,希望避免這種情況,並確保與中國友好的國家在台灣衝突中繼續供應石油及其他資源,或允許貨物經其港口轉運。“此外,他補充道,中國"希望顯得合法”。
莊博士在2023年2月對各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進行了研究。當時,他未統計支持中國"一切"統一努力的國家,因為這類國家數量極少。但研究發現,51個國家接受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定義。而根據洛伊研究所與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近期的統計,中國似乎至少在過去一年半內又爭取到68個國家。
中國誇大了國際對其台灣立場的支持程度,聲稱全球"普遍"支持其立場。而一些外國官員可能未意識到新措辭的細微差別,IISS的諾文斯指出。她認為,中國的努力與其軍方近年來對"三戰”(心理戰、輿論戰與法律戰)的強調有關。
然而,近來中國的擔憂之一是特朗普可能施壓一些國家改變對台灣的立場。例如,巴拿馬於2017年與台灣斷交,並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但在特朗普的施壓下,巴拿馬於今年2月退出該計畫,並審查一家掌控巴拿馬運河周邊港口的中國企業。
最終,如果中國攻擊或封鎖台灣,美國可能會繞過聯合國,單方面封鎖中國的航運。但美國仍需要獲得全球南方,尤其是印太地區的基地、港口與其他設施的支持。而如果大多數國家認為美國的回應不合法,即使是一些盟國也可能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