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喺星期一(10日)喺頭版發表文章〈外資有沒有大規模撤離中國?〉,強調外資流動受多種中長期因素影響,投資規模有波動屬於正常經濟現象,並指「只有未能適應中國市場變化嘅外資撤出」。
近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同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外資企業喺中國市場嘅投資意願,部分甚至選擇撤資,令市場吸引力嘅問題成為焦點。網上有聲音話,去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按年跌咗27.1%,但同期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又升咗9.9%,咁樣算唔算矛盾?
報道提到,自2021年起,中國連續三年吸引外資突破一萬億元人民幣,資金大量流入後,2024年投資規模有所收縮,屬於正常範圍內。同時,全球跨國投資趨勢轉向服務化同輕資產化,外資總量同新設企業數量之間短期內有反差亦屬合理。
文章舉例話,市民可能會見到沃爾瑪近年關閉多間門店,經常傳出「沃爾瑪撤離中國」嘅消息,但其實2023年12月18日,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店喺浙江溫州開設全中國第52間門店,而該企業2023年第三季度喺中國市場嘅淨銷售額亦按年增長17%。報道反問:「一間總被傳撤出中國嘅企業,點解佢嘅銷售額仲會上升?」
文章強調,中國市場環境已經唔同咗,外資企業要具競爭力先可以穩定發展,「部分未能跟上中國市場變化嘅外資選擇撤出」,但能適應市場變化嘅企業仍然可以穩步發展。隨住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模式已經由資本短缺轉向資本充裕,政策亦由單純吸引外資轉為「引進來」同「走出去」並重。
對於外界關注「引資規模下降」嘅問題,文章指出,產業投資係長期理性經濟行為,受多重因素影響,數據有波動係正常現象。文章亦批評「歐美某啲勢力」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導致全球跨國投資疲弱,影響中國吸引外資嘅環境。文章最後強調,中國會用更高質量發展同更高水平開放應對外部不確定性,並指:「與中國同行就係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係投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