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極右自由黨(fpö)領袖赫伯特·基克爾(Herbert Kickl)的崛起,對歐洲而言應該多麼令人擔憂?在去年9月的選舉中,自由黨以29%的選票位居第一,儘管得票率不足以單獨執政,奧地利中間派的政治人物試圖阻止基克爾上台失敗後,他現在似乎有望成為總理。自由黨過去曾作為小黨參與執政,但這次基克爾似乎將直接掌握最高權力。這對奧地利來說並非好消息:因為基克爾曾主張建立一個不接受尋求庇護者的「奧地利堡壘」,並使用帶有納粹色彩的言辭。此外,他的崛起意味著中歐地區親俄政治勢力上升的趨勢,情況令人擔憂。
在組閣談判中,基克爾可能無法完全實現其願望。自由黨目前在國會中僅占31%的席位,他希望能爭取中間偏右的人民黨(övp)支持,以組建聯合政府。人民黨最初拒絕與基克爾合作,但在嘗試組建其他聯盟失敗後,現在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選項。如果能夠達成可接受的聯合政府協議,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克爾一些極端的立場。如果協議無法令人接受,人民黨應該拒絕與他合作,這或許會導致重新舉行選舉,而根據民調,自由黨在新一輪選舉中可能表現更佳。不過,這或許也會令其他中間派政黨不安,並促使他們再次嘗試組建一個溫和的執政聯盟。
基克爾的崛起也可能被視為極右翼勢力在德國進一步擴大的前兆,尤其是德國將於明年2月舉行大選。然而,奧地利與德國的情況天差地別。自由黨自1983年以來,已經五次於全國性政府以及多次地方政府中掌握權力。而德國的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儘管民調顯示其將在即將到來的全國大選中取得約20%的歷史最佳成績,但從未進入過聯邦或地方政府,可見德國對右翼「防火牆」依然堅固。去年,另類選擇黨在圖林根州的選舉中排名第一,但其他政黨聯合起來,將其排除在權力之外。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奧地利體現了中歐地區的「普京化」。首先是匈牙利的強人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他多次拖延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不允許西方武器經匈牙利運往烏克蘭,並抨擊歐盟、以及類似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開放社會基金會之類的自由派民主組織。斯洛伐克總理羅伯特·菲佐(Robert Fico)與歐爾班立場相近。而今年晚些時候,捷克共和國的選舉可能會讓另一位歐洲懷疑主義親俄領袖安德烈·巴比什(Andrej Babis)重新上台。中歐的極右翼勢力已開始討論如何最大化其集體影響力。
這與那些位於俄羅斯戰爭前線或附近的前蘇聯集團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清楚地認識到普京的真面目:一位侵略鄰國、破壞歐洲基礎設施、干涉民主選舉的殺人復仇主義者。而那些離戰爭前線較遠的國家似乎對普京的暴行視而不見,反而將其視為「傳統價值」的捍衛者以及對西方集團的抗爭者。例如,基克爾領導的自由黨與普京所屬的統一俄羅斯黨是正式姐妹黨。
奧地利是一個只有900萬人口的小國,並非北約成員。與法國或德國相比,該國向極右翼轉向的重要性要低得多。然而,這一趨勢依然值得關注。隨著特朗普準備上台以及烏克蘭戰爭進入第四年,歐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團結。一位致力於對抗歐盟並反對向威權主義採取集體行動的領袖,將只會讓那些威權主義者感到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