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連續發生多起暴力襲擊事件,令社會震驚。11月11日,在南方城市珠海,一名男子因對離婚後財產分配不滿,駕車衝入人群,造成35人死亡,43人受傷。五天後,東部城市無錫一所職業學校發生刺殺事件,一名前學生因畢業後薪資不滿刺死8人。再過三天,在湖南常德市,一輛汽車撞向小學門口等候的家長群體,造成多人受傷。
這類事件在中國被稱為「報復社會」式襲擊。這些慘劇在一個犯罪率相對較低的國家已變得令人熟悉。今年以來,在珠海事件之前,中國至少發生了六起類似襲擊,包括北京一所學校和上海一間超市的襲擊案件。這些襲擊的作案者通常使用刀具或汽車作為武器,多因憤怒或絕望而將怒氣發洩到無辜路人身上。許多中國人對此尋求解釋,一些人甚至質疑這些暴力事件是否與經濟困境有關。
然而,這類討論可能引發對共產黨治理的質疑,因此不受黨的歡迎。不過,中國政府似乎已將這些襲擊視為潛在深層問題的徵兆。在珠海事件發生兩天後,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全國各地官員「維護社會穩定」並「從源頭控制風險」。11月27日,黨媒《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呼籲民眾「高度警惕,如履薄冰」。隨後,全國各地官員展開安全升級行動,識別可能的麻煩製造者,並試圖化解潛在衝突。
由於媒體和民意調查受到嚴格管控,很難確定社會的不滿程度。然而,官員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擔憂。房地產市場危機導致房價下跌,侵蝕了許多人的畢生積蓄;開發商違約讓許多人面臨未完工的住房;而製造業因產能過剩和需求疲弱,破產案例激增。華盛頓智庫「自由之家」統計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發生937起抗議活動,比2023年同期增加27%,其中多數與經濟問題有關。
青年群體,歷史上經常是中國社會動盪的源頭,如今受到不成比例的打擊。今年,中國有創紀錄的1,180萬大學及職業院校畢業生,但就業機會卻供不應求。儘管青年失業率在今年稍早有所下降,但近月來再次攀升。
在這些壓力下,過去一年官員已經加強了維穩力度。珠海事件後,這些努力進一步加碼。11月21日,公安部部長王小洪要求警方啟動「冬季行動」,通過檢查和巡邏「防範極端事件」。兩天後,中國最高法院法官承諾將對暴力行為進行嚴厲懲罰,以讓公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目前,北京的學校和幼兒園外已部署了警車。
政府還試圖找出可能引發問題的人群,重點關注所謂的「四無五失」人群,包括缺乏穩定工作或婚姻的人,以及企業破產或背負巨額債務者。11月16日,廣東省當局宣布將使用監控「天網」追蹤這些群體。
理想情況下,官員希望在矛盾激化前化解問題。11月19日,中國最高檢察機構要求地方政府及時發現衝突跡象,將其「消滅於萌芽狀態」。一些企業被要求在裁員前三思,尤其是針對可能情緒不穩的員工。內蒙古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則要求企業為員工提供心理輔導。
普通市民也被動員協助當局監控潛在風險。這種做法被稱為「楓橋經驗」,最早由毛澤東提出,後來在習近平時代得到復興。根據此模式,民眾被鼓勵監視鄰里間的糾紛跡象。11月15日,福建省官員宣布,將利用楓橋經驗監控從鄰里爭吵到「愛情婚姻糾紛」等各種問題。
這些措施能否防止未來的襲擊?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的裴敏欣指出,中國當局無法監控所有需要關注的人群。根據政府文件和警察報告,他估算當局最多同時監控1,000萬至1,500萬人。雖然這已是龐大的數字,但相較於14億人口,仍顯不足。
更麻煩的是,許多地方政府資金短缺,一些甚至難以按時支付公務員工資。香港城市大學的劉冬樹認為,這些限制可能迫使當局在明年年初就放鬆目前的鎮壓措施。他預測,在中國春節結束前,社會穩定行動的力度將維持高強度,因春節一向是特別敏感的時期。
政府措施的批評者認為,中國高度控制的社會缺乏釋放壓力的機制,導致不滿情緒積壓。復旦大學教授曲維國在襲擊事件後在微博上發表文章,指出「報復社會」的施害者感到無其他途徑表達訴求,因此才採取極端手段。他認為,解決之道應包括開放更多公共渠道供民眾投訴。
然而,曲教授的文章很快被刪除。黨官員似乎仍堅信,只有進一步加強控制才能解決問題,而非放鬆管制。他們喜歡將中國的治理模式與西方政府的「放任」方式相比,強調後者經常陷入混亂。儘管中國表面上似乎是一個穩定的模範,但顯然,政府對當下的形勢並不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