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中國經濟刺激背後的秘密 科技自足為先經濟增長已非首要
【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中國經濟刺激背後的秘密 科技自足為先經濟增長已非首要

中國股市近期經歷了劇烈的波動。北京在9月24日宣布經濟刺激措施後,股市迎來了一波快速上漲,兩周內主要指數上漲超過30%。然而,市場隨後又因擔心這些措施可能無法有效提振經濟,股市迅速回落。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隨著財政部計劃於星期六舉行新聞發布會,並透露新一輪財政支出的具體細節,市場預計將再次回升。那麼,目前的市場情緒應該是趨向狂喜還是絕望呢?

 

答案是:兩者皆非。市場確實正確地將這次刺激政策視為一個轉折點,並認為這是一個重新進入被低估的中國資產的良機。然而,市場誤解了政策背後的真正意圖,這次的刺激計劃並非旨在推動經濟的強勢反彈,而是更多地著眼於穩定經濟。此外,市場也低估了這次政策推動的限制,這些限制來自於習近平的長期戰略目標以及政策制定者希望避免重蹈覆轍的意願。

 

習近平的戰略目標依然堅定不移。他的目標是將資本從房地產領域轉移至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這是他認為中國未來繁榮和國力提升的基礎。他認為,長期經濟增長依賴於技術投資,這些投資最終將創造高薪就業機會,並帶來收入的增長。中國當前的核心任務不在於最大化GDP的增長,而是要構建一個自給自足、技術先進的經濟體,從而抵禦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崛起的行動。

 

這一戰略作為國家政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對於金融投資者來說卻並不那麼友好。對技術投資的重視意味著供應將持續超過需求,這會帶來通縮壓力,從而對企業的利潤構成不利影響。即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的高科技行業內,競爭也非常激烈,這將進一步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

 

習近平並未放棄這一長期願景,但他確實在戰術上有所調整。這次推出的經濟刺激政策,是由一系列不佳的經濟數據驅動的,包括製造業銷售和就業的急劇下滑、中國經濟學家的廣泛批評聲浪,以及中國出口面臨的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風險。在長期戰略實現之前,短期內的經濟穩定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措施將會以謹慎的方式逐步推行,旨在避免過去刺激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過去的一個“教訓”來自於2008至2009年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計劃,該計劃幫助中國快速走出全球金融危機,但也導致地方政府債務迅速累積。15年前幾乎不存在的地方債務,如今已經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0%,其中還包括大量的表外融資工具。另一個“教訓”是2015年北京鼓勵的股市泡沫,當時CSI 300指數在短短六個月內翻倍,隨後兩個月內又幾乎回吐了所有的漲幅。

 

習近平的政府現在決心不再過度刺激實體經濟,也不再推動新一輪的股市泡沫。當前的經濟目標是保持增長的穩定,並防止通縮進一步加劇。市場方面,目標是恢復足夠的信心,使股市價格能夠穩步而溫和地上升,這樣可以重新打開新股上市的窗口,並使股票市場能夠重新擔當起為中國工業政策融資的角色。

 

這樣的策略可能奏效,中國的政策制定者手中擁有許多工具,而習近平似乎終於允許這些工具被更充分地利用。然而,沒有跡象表明,支撐習近平長期願景的核心政策發生了任何改變。中央對金融和資本分配的控制仍然十分嚴格,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也不會放鬆,政策依然優先考慮投資而非消費。

 

如果中國通過發行超長期政府債券進行直接財政刺激,且規模足夠大,這應該可以推動增長,並防止通縮的加劇。然而,這筆新債務的大部分將被用來為地方政府債務再融資,並補貼家庭和企業更換舊設備和家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投資效率,而不是讓消費需求在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同樣,對六大國有銀行的資本重組,將使它們能夠承擔更多風險,即便當前淨息差處於歷史低位。這些舉措也將進一步加強中央對金融體系及資本配置的控制。房貸的放鬆政策雖然會讓資金緊張的家庭更容易購房,但這並不改變減少房地產在經濟中所扮演角色的基本決策。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和金融回報在未來幾個月內可能會出現回升。然而,從長遠來看,中國的整體願景並未改變。技術創新和自給自足依然是國家戰略的核心目標,比單純的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更為重要。

發佈時間: 2024年10月11日 22:33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