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與中國爭奪半導體晶片及綠色科技的主導地位,兩國陷入了一場日益激烈的「以牙還牙」貿易戰。正如《金融時報》系列報導所指出,雙方對彼此及其盟友實施了各種出口管制、關稅及黑名單等措施。
最新一擊來自北京。自9月15日起,中國將對一種名為銻的金屬實施出口管制。銻是一種用於穿甲彈、夜視鏡及精密光學設備的稀有金屬。這次限制措施是繼去年對鍺和鎵的出口管制之後的延續,這些金屬對晶片及軍用通信至關重要。
中國生產了全球約60%的稀土元素,並處理了近90%的稀土加工。北京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這些措施,但這些關鍵原材料的控制權實際上是中國在貿易戰中對美國的籌碼。美國則通過阻止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技術,並阻礙中國製造商進入其市場來施壓。
這種報復的循環已重創兩國經濟,並拖累全球增長和創新。雙方對抗似乎沒有降溫跡象,因此,適應這個供應鏈碎片化的新時代對於緩解經濟衝擊變得十分必要。例如,中國華為已與國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合作,以提升先進晶片的研發能力,此外,有跡象顯示,中國買家正設法繞過美國對高階處理器的限制。
美國及其盟友已成立「礦物安全夥伴關係」等倡議,以加強關鍵資源的合作。然而,這些論壇需快速從對話轉向行動。企業擔心北京將持續將更多關鍵金屬納入限制清單,並憂慮晶片生產將因價格上漲及缺乏合適原材料而受影響。
加強開採及精煉是關鍵。儘管中國在這方面佔主導地位,但在中國境外仍有大量關鍵金屬儲備可供開發,包括西方國家。隸屬於大宗商品交易集團托克旗下的尼爾斯塔公司認為,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鋅冶煉廠可以滿足美國每年80%的鎵和鍺需求。隨着北京實施管控,金屬價格上漲,開採變得更具吸引力。
然而,西方政府需要簡化行業運營的環境。價格波動使開採風險增加,而來自中國的低成本出口也難以競爭,各國應簡化繁瑣的規劃法律及化學品法規,同時採取統一的環境標準,財政激勵措施的協調也必不可少,價格保險和公私合作可以幫助降低稀有金屬開發的風險,而長期採購協議則能提供需求保障。
某些關鍵金屬成本高且難以回收或替代,但支持戰略性研發仍然非常重要。例如,鎵可從燃煤的煤灰中提取,而矽在某些電子應用中也可作為鍺的較廉價替代品。
數十年來,西方政府一味享受來自中國的廉價原材料,而北京則在礦業、精煉及勘探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美中之間的經濟對抗凸顯出依賴單一供應商供應關鍵金屬的短視問題。中國對這一領域的控制似乎無法撼動。但若美國及其盟友希望削弱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籌碼,則需要在關鍵礦產方面採取更有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