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中國為何會產能過剩?
【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中國為何會產能過剩?

激烈貿易爭端雙方的決策者似乎都混淆了兩個問題,儘管中國及其貿易夥伴繼續就製造業產能過剩和全球貿易問題激烈交鋒,但許多討論似乎都是在相互矛盾中進行的。中國目標工業部門的產能過剩是爭論的一個面向。抑制內需導致的中國儲蓄過剩則是另一個問題。 這兩個爭議點截然不同,但雙方的分析師和決策者似乎都混淆了這兩個問題。

 

就前者而言,中國政府瞄準了某些其認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如電動車和太陽能電池板,並實施了旨在使這些行業的中國生產商獲得長期比較優勢的政策。這項戰略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中國特色。大多數大型經濟體也會採取政策支持或保護受青睞的產業。

 

由於這些政策是以犧牲外國製造商的利益為代價的,因此往往會引起極大的憤慨,但這種反應大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比較優勢是貿易利益的驅動力,它意味著一些國家能夠比其他國家更有效地生產某些商品。 畢竟,貿易的目的是將生產集中在那些具有比較生產優勢的國家。

 

但比較優勢只體現在商品貿易上,而非商品生產上。這就是中國儲蓄過剩問題的癥結所在。 中國結構性的高國內儲蓄率是幾十年來發展戰略的結果,在這一戰略中,家庭收入被有效轉移,用於補貼經濟的供給方,即商品和服務的生產。 由於這些轉移,家庭收入的成長長期落後於生產力的成長,導致中國家庭無法消費其生產的大部分產品。

 

這些補貼有些是顯性的,但大多數是隱性和隱蔽的轉移支付。 這些政策包括定向信貸、貨幣低估、勞動限制、薄弱的社會安全網以及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過度投資。 這些不同的政策自動增加了中國的儲蓄。 透過補貼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中國有效地輸出了多餘的儲蓄,從而將由此產生的需求不足外部化。

 

中國在某些製造業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事實完全符合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為全球經濟帶來問題的是過剩儲蓄,除中國外,包括德國和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也有類似行為。 問題在於,這些超額儲蓄代表著壓低國內薪資,進而壓低國內需求,以實現全球競爭力。

 

這是典型的以鄰為壑貿易政策,即透過貿易順差輸出失業。這些盈餘必須由貿易夥伴吸收,通常採取的形式是增加失業、增加財政赤字或增加家庭債務。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個爭論點的政策影響截然不同,儲蓄過剩問題會使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重。

 

貿易逆差國力圖保護本國經濟免受需求不足國儲蓄過剩的影響, 其形式可以是限制貿易,也可以是限制資本流入。

 

毫無疑問,中國政府將繼續保護和支持其認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產業,美國、歐盟和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衝突、保護主義抬頭以及某些行業普遍產能過剩。 在一個運作良好的全球貿易體系中,各國生產其具有比較生產優勢的產品,然後用這些產品交換其不具比較生產優勢的產品。 這樣,即使個別產業受到影響,全球經濟也會得到改善。

 

然而,當出口的目的是將國內需求疲軟的問題外部化時,正如凱恩斯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指出的那樣,全球經濟只會更加糟糕。世界必須解決儲蓄過剩和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即使個別國家在產能過剩和比較優勢問題上各自為戰。

發佈時間: 2024年05月02日 19:19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