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中國不可能達到5%增長目標
【外國專欄精選——金融時報專欄】中國不可能達到5%增長目標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本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做的首次演講,讓人感覺彷彿重回該國意識形態濃厚的過去。 他大肆頌揚他的上司習近平為自毛澤東以來中國最有權勢的領導人,但卻未能詳細概述北京方面計劃如何應對多重經濟阻礙。 投資者在周二李強 設定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約 5%”但沒有出台重大刺激措施以實現該目標後,將香港股市指數拉低。

 

的確,總理強調「高品質發展」,該戰略提升了技術自給自足和經濟安全等方面的優先事項,顯示北京不再一心追求 GDP 成長。 自去年上任以來,李強在正式講話中將自己塑造成忠誠的「執行者」和「務實的行動者」,明確傳遞出習近平而非李強負責中國經濟政策的信息。

 

這與最近幾十年更具改革色彩的時期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中國總理傾向於監督經濟,而由習近平擔任的中共總書記則負責政治。 他在長達一小時的講話中費盡心力澄清當前的權力格局。 李強表示,2023 年的成就歸功於「掌舵領航、運籌帷幄的習近平同志,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

 

在北京取消了總理在人民代表大會閉幕式上舉行電視新聞發布會的傳統後一天,這種忠心耿耿的表態出現, 這些訊號共同表明,意識形態才是真正激勵北京的因素,而非創造繁榮。這種認知上的轉變正反過來導致國際資本重新配置,從中國流向日本、印度、東南亞和其他市場尋求回報。

 

李強的演講沒有讓人對中國今年實現「約 5%」的目標抱太大樂觀態度,此前官方公佈的去年經濟增長率為 5.2%。 他的講話中沒有包含支持消費者支出的詳細計劃,儘管消費價格通縮率已處於 2008-09 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根據 Gavekal Dragonomics 的分析,擴大內需的目標在去年的報告中從首位降至今年的第三名。 取而代之的是兩個產業政策目標,即「改造提升製造業體系」與發展「新型品質生產力」。 這兩個目標都涉及促進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崛起。

 

在財政支持方面,中國推出了一項溫和的新措施。 計劃發行 1 兆人民幣特別國債,用於資助「關鍵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這一領域未作具體定義,但可能指的是基礎建設。

 

在另一個重視安全的跡像中,李強宣布將國防支出增加 7.2% 至 1.6 兆元人民幣,超過了官方設定的經濟成長目標。 中國擁有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國防預算,李強誓言反對「外部干涉」。

 

中國將安全、科技和自力更生置於 GDP 成長之上,存在著真正的風險。 該國面臨的脆弱性,包括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巨額地方政府債務、加劇的通縮、高青年失業率等等,都需要實現經濟增長來避免進一步的衰退。

 

然而,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北京擁有實現其宣稱的成長目標的政策。 更深層地說,它應該注意來自其自身歷史的警告:當意識形態充斥經濟,可能導致急劇的逆轉。

發佈時間: 2024年03月07日 23:41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