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隊在上次重大交火中學到了慘痛的教訓。2016年,一個解放軍單位在南蘇丹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負責保護兩個平民營地。當叛軍和政府軍發生衝突時,這些營地遭到攻擊。在中國部隊尋求庇護時,一枚火箭推進榴彈擊中了他們的一輛車輛,造成兩名中國士兵死亡。
回國後,中國政府將這一悲劇描述為國家正成為一個偉大世界強國、準備承擔重大責任的證據。但對於解放軍的指揮官來說,這一事件是一場災難,暴露了他們最大的弱點之一:幾乎完全缺乏實戰經驗。
自1979年與越南的一個月戰爭以來,中國就沒有打過戰爭。當時的解放軍仍在使用毛澤東在朝鮮戰爭期間採用的“人海”大規模步兵突擊戰術。這對裝備蘇聯武器的、在與美國作戰中磨練出來的越南部隊來說,證明是無效的。
解放軍自那以後遭受過傷亡,但大多是由疾病、事故或自殺造成的。近期的例外是2020年與印度的邊界衝突,造成至少四名中國士兵和20名印度士兵死亡。不過,這與現代戰爭無關。這場戰鬥是用拳頭、棍棒和石頭進行的。
即使在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中,也只有少數人實際上可以聲稱見過戰鬥。解放軍區域指揮官、曾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何雷中將告訴《經濟學人》說:“我當了50多年的士兵,從來沒有參加過戰爭。但我們不能為了增加戰鬥經驗就去打仗,對吧?”
自上台以來,習近平一直試圖通過60多年來最大膽的解放軍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在一次反腐調查中推翻了幾十名將軍,他還重新調整了訓練,專注於“實戰”,為解放軍設定了新目標,包括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49年成為“世界一流”的戰鬥部隊,這是共產黨統治的百年紀念。
習近平父親是著名的軍事指揮官,對解放軍的弱點毫不留情地進行評估,並在兩個經常重複的口號中闡明了這一點。其中之一,被稱為“兩個無能”,指的是解放軍打現代戰爭的能力和其軍官指揮的能力都存在不足。另一個,即“五大無能”,指出一些指揮官無法判斷形勢、理解上級意圖、作出作戰決策、部署部隊或應對意外。
他指責解放軍患有“和平病”。2018年,《解放軍報》——官方軍事報紙——警告說,這比“生銹的槍支”更危險;它指責一些軍官和士兵過於疏忽、自滿、恐懼或無能而不願作戰。“有些人在古董、書法和繪畫方面相當有造詣,但忽視了作戰方法和戰術的學習。”
習近平計劃的核心是對解放軍結構進行全面重組,這些結構主要是為陸地戰爭而設計的,遵循蘇聯舊模式。2016年公布的新結構旨在打破壁壘,使解放軍能夠進行“聯合”作戰,結合所有軍種,就像美國武裝部隊那樣。這些改革原本應在2020年完成。
但那個截止日期過於樂觀。美國為了解決越南戰爭和格林納達入侵中暴露的軍種間的對立和民間控制不足的問題,於1986年通過了戈德沃特-尼科爾斯法案。這一過渡期超過了五年。而且解放軍的起點更低。其軍種和地區指揮部多年來一直像封建領地一樣運作,這個問題因缺乏實戰經驗而加劇。
此外,習近平的重組借鑑了俄羅斯武裝部隊的類似改革。解放軍指揮官現在必須面對俄羅斯部隊在烏克蘭的表現不佳,以及烏克蘭部隊使用的便攜式武器系統、無人機和其他裝備的出人意料的有效性。
解放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俄羅斯營級戰術群的命運,或稱為BTG。它們通常包括800名左右的士兵,配備裝甲、火炮和防空武器,旨在短時間內部署,快速行動,造成傷亡而非佔領領土。它們在1990年代俄羅斯在車臣和2008年在格魯吉亞的戰爭中臨時組建,並於2013年作為俄羅斯“新貌”軍事改革的一部分而正式化。
當習近平開始進行改革時,中國將BTG視為仿效的範例。軍事科學院的李樹音在2017年寫道,它是“隨時可以執行任務的自給自足單位”。同年,解放軍解散了許多更大的單位,並引入了一種新結構,其特點是數百個合成步兵營,與BTG非常相似,成為其基本戰鬥單位。
然而,到了2023年初,解放軍已經改變了調子。《解放軍報》在1月表示:“俄羅斯營級戰術群的不足之處接二連三地暴露出來,比如戰鬥中的自給自足能力不足和後勤支援不足。”
這對解放軍的兩棲營來說尤其令人擔憂,這些營可能會是對台灣發動攻擊的先鋒。它們可能比俄羅斯的BTG裝備更好。(它們也複製了美國作戰部隊的一些元素。)但兩棲攻擊的後勤將更為複雜。而且中國指揮官在協調各軍種方面幾乎沒有經驗——而且只在和平時期。
前中央情報局中國武裝部隊專家丹尼斯·威爾德表示,在戰爭期間,“你會發現你的和平時期的軍官並不一定是優秀的戰鬥領袖”。他指出,與美國同行不同,中國軍官不會在他們原來的軍種之外進行常規的聯合職責任務,因此對解放軍其他部分的運作了解有限。
美國還比中國更有效地利用了士官(NCO)。解放軍有大量的士官——他們的人數超過了他們下面的男女士兵——但他們的訓練不如美國那樣充分,且在交戰中不被賦予作出決策的權力。而且中國的作戰單位仍然嚴重依賴只服役兩年的應徵兵。
然後還有從烏克蘭的經驗中得到的技術啟示。中國國防工業官員黃斌在2022年10月寫道,迫切需要弄清楚如何保護中國部隊免受像刺針和標槍導彈這樣的便攜式武器系統的威脅,這些武器已經對俄羅斯的坦克、裝甲車甚至戰艦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台灣擁有這兩種導彈,並且正在獲得更多的HIMARS火箭發射器。
另一個挑戰是由馬斯克的SpaceX開發的星鏈衛星網絡。烏克蘭已經使用它與自己的部隊保持聯繫,並瞄準俄羅斯部隊。雖然不清楚馬斯克是否會允許台灣在戰爭中使用它(他的電動車業務特斯拉在上海擁有最大的工廠),但中國專家表示,解放軍必須開發對策——並加快生產自己的相應設備。
解放軍的分析人士還辯稱,中國需要從西方政府公開情報和開源情報的激增中學習。這些都有助於烏克蘭部隊作戰,並在國外獲得支持。兩位解放軍研究員在1月寫道:“這凸顯了我們在國際認知戰中的不足。”其他與解放軍有關的學者引用美國最近在歐洲和亞洲加強聯盟的努力,作為中國面臨的挑戰,中國沒有明確的軍事盟友,儘管與巴基斯坦、俄羅斯和朝鮮有防衛聯繫,但在台灣戰爭中不能指望任何其他國家。
加劇這些問題的是缺乏有效的戰鬥訓練。練習經常被設計來給上級留下深刻印象並實現預定結果。自習近平要求專注於“實戰”以來,演習變得更加現實,將解放軍部隊與模擬美國或北約戰術的部隊對抗。
但根據解放軍出版物的說法,在習近平推出他的軍事改革之後,勾選方框和避免批評的傾向仍然存在。西方分析人士對這些演習的現實性仍然持有疑問,尤其是在模擬敵方部隊的電磁干擾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和高級解放軍指揮官繼續定期呼籲進行更現實的聯合作戰和實戰訓練。
缺乏經驗並不一定意味著解放軍無法戰鬥得很好。美國、日本和台灣的分析人士認為它擁有一些高度熟練的部隊。而且它在圍繞台灣的演習中已經顯示出進步,練習聯合作戰行動,模擬部分封鎖,幾乎每天都派遣船只和飛機穿越台灣海峽的中線。然而,這些演習的某些元素——例如在台灣東部部署航空母艦,那裡容易受到美國部隊的攻擊——似乎是為了政治和心理影響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軍事效能。
將烏克蘭的教訓融入解放軍的理論體系將需要時間,不僅因為這些教訓仍在發展,而且因為調整裝備和通過新的演習進行部隊輪換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對於解放軍來說,最大的挑戰可能是自2016年以來就開始應對的——轉型為一支真正聯合作戰的部隊,在這支部隊中,所有軍種都能無縫地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