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習近平仲講「東升西降」,暗示中國會取代西方國家成為領先世界嘅經濟強國。但係而家就冇呢支歌仔唱。中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內房泡沫開始破裂、地方政府債務難以控制、仲有信心下滑同通縮,出現好多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19號發表咗摩根士丹利(大摩)前全球策略長、現任洛克菲勒國際主席夏爾馬(Ruchir Sharma)嘅文章,指出中國作為經濟超級大國崛起正逆轉緊,2022同2023年世界經濟成長中,美國將貢獻45%,其他新興國家貢獻50%,而中國就無貢獻成長,仲表示中國嘅衰退,可能會改寫世界秩序。
夏爾馬指,過去兩年中,中國喺全球經濟中嘅比重出現咗自毛澤東時代以來最大嘅降幅,係一個歷史性嘅轉折點。佢表示1960年代同70年代毛澤東領導時期,中國經濟停滯,但80年代向世界開放後,隨住幾十年嘅發展,佢喺全球經濟中嘅比重由唔足2%飆升到2021年嘅18.4%,增長接近10倍,仲話從來無一個國家可以崛起得咁快。
但係近年中國經濟開始加速倒退,2022年佢喺世界經濟中嘅比重略為下降,今年預計將「大幅下降」到17%,兩年跌幅1.4%,係自60年代以來最多。而呢啲數字仲未計通脹調整。
文章表示,中國想重回16世紀至19世紀初清朝帝國,佔全球經濟產出達三分一嘅輝煌年代,呢個目標似乎已變得「遙不可及」。
文章進一步分析指,中國嘅衰退可能令世界秩序大執位。喺1990年代以來,中國喺全球經濟中嘅增長,包括全球製造業轉移、市場競爭、投資流向改變等,主要係以犧牲歐洲同日本為代價,但過去兩年歐日嘅經濟比重保持穩定,中國留下嘅空白主要將由美國同其他新興國家填補。
從呢個角度睇,世界經濟預計將喺2022同2023年成長8萬億美元,達到105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將佔45%,其他新興國家佔50%。新興國家嘅一半收益將來自印度、印尼、墨西哥、巴西同波蘭5個國家,夏爾馬認為「這是未來可能發生權力轉移的明顯跡象」。而中國則唔會有成長貢獻,顯示未來可能會出現權力轉移。
再加有數據指出近年中國人口下降,喺全球勞動年齡人口中所佔嘅比例從24%降到19%,未來仲會繼續下降,令佢難以重新贏得全球經濟比重。
文章直言,中國工人數量減少同人均產出成長乏力,呢兩個因素結合會使中國難以重獲全球經濟比重。加上,中國係少數受通縮影響嘅經濟體之一,又面臨內房泡沫,人民幣受壓等因素,壓力山大。而且外資正加速撤離中國,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
文章最後總結指,習近平過往曾表示,歷史正朝有利於中國嘅方向轉變,無嘢能阻止中國崛起。但佢上週喺舊金山同美國總統拜登,以及同美國商界重量級人士會面時,就承認中國仍然需外國商業夥伴。
然而夏爾馬認為,無論習近平做啲乜,都可以預見中國喺未來全球經濟中嘅比重都會下降,將會步入「後中國世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