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解放軍實際水準遠不及西方所憂慮的那麼可怕
【外國專欄精選——經濟學人專欄】解放軍實際水準遠不及西方所憂慮的那麼可怕

1957年,美國被對蘇聯的“導彈差距”憂慮所控制。克里姆林宮用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飛和發射斯普特尼克衛星震驚了世界。一份美國情報報告預測,到1962年,蘇聯可能擁有500枚ICBM,超過美國的軍火庫。當這個消息泄露後,引發了政治風暴。參議院的約翰·F·肯尼迪,眼看著總統之位,要求採取行動以防止蘇聯“通往世界統治的捷徑”。

        

這是無稽之談。到他1961年的就職典禮時,間諜們擁有了新的衛星圖像。實際上,那年晚些時候蘇聯大約只有6枚ICBM,而美國有60枚。但肯尼迪堅持下去;他的言論和持續的核武器建設加劇了與克里姆林宮的緊張關係,導致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至於之前的幾年,林登·約翰遜在1967年回顧時說:“我們在做一些我們不需要做的事情。我們在建造一些我們不需要建造的東西。”

        

軍事歷史充滿了類似的警示故事:高估敵人與低估敵人一樣危險。無人機、網絡間諜活動和高解析度衛星圖像承諾帶來更好的結果。然而,嚴重的誤判仍在繼續。最近,西方政府對俄羅斯部隊在烏克蘭的糟糕表現感到震驚。這一切都引發了一個對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至關重要的問題:他們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評估有多準確?

       

中國武裝部隊,即人民解放軍(PLA),經歷了非凡的變革。當中國於1979年與美國正常化關係並開始開放經濟時,解放軍是一支裝備陳舊的部隊,設計用於在邊境作戰。即便如此,它也不擅長這方面的工作,正如越南在同年擊退中國入侵所顯示的那樣。

         

如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陸軍和海軍,第三大空軍,以及最強大的常規導彈庫之一,其中一些能夠打擊美國的太平洋基地。儘管美國和俄羅斯每個國家擁有的核彈頭數量是中國的十多倍,但中國正在現代化其庫存,五角大樓認為到2030年可能增加一倍,達到1000枚。

       

解放軍也變得更加活躍。它在南中國海建造了人工島嶼,並定期派遣船只和飛機執行海上主張。它的部隊在爭議的喜馬拉雅邊界與印度軍隊發生了衝突。它在吉布提開設了首個海外基地,並希望有更多。它還顯著擴大了在台灣周圍的行動,台灣是中國聲稱的自我治理島嶼,美國承諾幫助保衛。對中國的擴張感到警惕的美國高級軍事指揮官警告說,對台灣的攻擊可能迫在眉睫。

          

然而,從北京看來,解放軍仍遠未準備好與美國開戰。要想在像台灣這樣的衝突中確保勝利,它必須克服幾個舊問題,包括複雜的指揮結構、不足的後勤和缺乏戰鬥經驗,自與越南的戰爭以來就沒有打過仗。它還必須面對新的挑戰,包括從烏克蘭戰爭中吸取的教訓、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以及缺乏技術熟練的新兵。

      

解放軍還必須與習近平所稱的“和平病”作戰,這是幾十年來未參與戰鬥而滋生的寬鬆內部文化。在這段時間裡,武裝部隊因其廣泛且常常腐敗的商業交易而臭名昭著。在過去的44年裡,它們最致命的交戰是在1989年與自己的國民,即在北京鎮壓抗議者。

         

所有這些都必須在一個不鼓勵向上層報告問題的專制體系中完成,這阻礙了改革努力。自2016年以來,習近平一直試圖通過六十年來最大的改革來現代化解放軍,簡化其僵化的蘇聯時代結構,並試圖實現所有軍種之間的聯合作戰。

       

但這比預期的要久。打擊不守紀律的行動未能達到預期,這可以從7月解放軍火箭部隊的兩名最高將領被解僱中看出,這個部隊負責核武器和常規導彈。據信他們正在接受貪腐或泄密調查。美國官員認為,10月被解僱的國防部長李尚福將軍也被拘留。

          

本專題報告將審視解放軍的脆弱性,而非其實力,並探討這些脆弱性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影響。目的不是將解放軍描繪成“紙老虎”:它所構成的威脅是真實的。目標更是為公共辯論提供平衡,這場辯論有時似乎類似於冷戰時期更為偏執的階段,並有可能重複該時期的錯誤。

         

就像他們的冷戰前輩一樣,評估解放軍的情報官員經常關注硬件。許多硬件可以從太空中看到,在閱兵式或演習中展示。硬件也易於在戰爭遊戲中表現。但評估一個國家在戰爭中使用這些裝備的能力要困難得多。評估中國的戰略意圖同樣困難。這通常涉及對模棱兩可的公開言論進行解讀。

       

一個案例就是關於中國何時可能攻擊台灣的討論。習近平於2012年上台後不久,就將台灣與大陸的統一與他更廣泛的“國家振興”目標聯繫起來,這一目標定於2049年實現,即共產黨統治百年。2017年,他為解放軍設定了一個新目標,即到2035年基本現代化。然後,三年後,他下令解放軍加快實現自己成立百年的現代化進程。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掌握的情報顯示,習近平已下令解放軍到2027年具備入侵台灣的能力。這並不意味著他決定屆時進行攻擊,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如是說。但這種區別經常在媒體報導、政治辯論和軍事領導人的言論中消失不見。以空軍將軍邁克·米尼漢最近對其軍官的警告為例:“我的直覺告訴我,我們將在2025年作戰。”

       

這種缺乏細微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習近平可能會誤判,就像俄羅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普京在烏克蘭的做法一樣。即使習近平沒有計劃在2027年之前攻擊台灣,美國做好準備也是有意義的。對於美國軍方首腦來說,這意味著激勵部隊、尋求國會資金,並在軍種和地區指揮之間爭奪資源。

       

但一些對中國強硬的人士說,美國必須做得更多:削減中國技術學生的簽證;將國防開支增加一倍;向亞洲部署大量部隊;並明確結束超過40年對於美國是否直接保衛台灣的“戰略模糊”。許多共和黨人引用專注於中國作為削減對烏克蘭支持的理由。或許最直接地呼應晚期1950年代的情況,一些人要求大幅擴充美國的核武庫。

       

許多學術、軍事和情報專家對解放軍——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的鄰國——擔心這些措施可能會產生反效果。如果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過度升級,可能會讓習近平認為他必須出擊,無論準備好與否。現在的美國國防開支狂潮可能難以持續,並可能在該裝備退役且需要新型武器時造成脆弱性。吸引中國的技術人才有助於破壞其軍事野心。削減對烏克蘭的支持可能會讓克里姆林宮獲勝,最終加強習近平的力量。而美國大規模的核武器擴建可能會使世界進一步陷入新的核武器競賽。

       

至於2027年,一些解放軍觀察家指出,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也設定了一個期限。他指示解放軍在高科技條件下取得“重大進展”,以便到2020年能夠“贏得局部戰爭”。這很快就成為許多美國國防官員認為中國希望能夠奪取台灣的年份。然而,那個期限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解放軍專家的意見並不統一。許多人擔心美國保衛台灣的計劃嚴重不足。一些人擔心2024年1月台灣的總統選舉可能會促使習近平採取行動,比如奪取台灣的一個外島或實施封鎖。其他人看到了2027年之後四到五年的潛在脆弱窗口,屆時習近平可能已經開始第四個任期,他可能會在台灣目前的軍事現代化努力完全發揮作用之前要求對台灣採取行動。

        

但這些鷹派觀點最近在西方公共話語中占主導地位,部分是受到中國最新軍事能力的頭條新聞和美國緊張的選舉前政治的影響。還有很多關於解放軍的新研究,其中許多由最終由五角大樓資助的智庫進行。他們傾向於關注中國能做什麼,而不是它不能做什麼。對解放軍脆弱點的研究較少獲得資金支持——以及公眾注意。

         

低估解放軍會很危險。但高估它也同樣危險。就像在冷戰時期一樣,這可能導致相互不安全和不必要的對抗。夸大習近平的威脅也可能阻止一些領導人在應該對抗他的時候這麼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羅斯在2014年不受懲罰地吞併了烏克蘭大部分領土的原因。對解放軍進行客觀的觀點對於避免戰爭和必要時贏得戰爭至關重要。

發佈時間: 2023年11月20日 21:02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免責聲明 | 錯誤回報/意見提供
電郵: hongkongmatters.info@g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香港元宇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