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機關內部公文竟淪為「抄襲工廠」?內地多名基層公務員爆料,喺唔少地方政府之間,公文互抄、複製貼上早已唔係秘密,甚至成為「默契」嘅行政日常。一份今日啱啱發出嘅通報,轉頭就可以喺另一個省市原封不動見到,只係改個單位名稱。更誇張嘅係,某啲上級官員仲會教下屬「要抄外地的公文,不要抄本省的」
一份縣長調研稿八成字數原文照搬 跨省抄到連鄉鎮名都唔改
內媒《中國新聞週刊》最近報導,山西省五台縣於7月9日發表嘅一篇縣長調研報告,內容竟然同7月5日五台山景區黨工委副書記發表嘅稿件幾乎如出一轍。呢份所謂「調研稿」全文淨係得390字,但竟然超過320字係直接重複對方稿件內容,唔單止雷同,根本就係照搬。換句話講,除咗換個人名同單位,成份文件只係「重印」。
更加令人咋舌嘅係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樂縣。該縣官方近期發佈嘅「平樂縣森林防火規劃(2023—2030年)」,竟然唔單止將湖南省安化縣嘅水文數據照搬入文件,仲連文中提及嘅「安化縣」鄉鎮名都冇刪改,完全原文照登。呢種離地操作導致規劃文件出現荒誕錯配場景,好似「平樂縣」反過來指導湖南「安化縣」點做森林防火,完全顛倒邏輯,令人啼笑皆非。
事件被揭發後,兩地政府雖然迅速作出回應,但語氣保守、避重就輕。平樂縣政府辦公室回應指「個別段落存在抄襲」,一副淡化姿態;五台縣則表示已由「縣紀委介入究責,正在調查中」,但未有交代具體調查進度或預期後續處置。對於公文造假是否涉及紀律問題、會唔會追究當事人責任,兩地政府都避而不談,令外界質疑所謂「調查」是否純粹做場戲交差。
「裁縫式寫作」成潛規則 就算被抄都唔會投訴
多名基層公務員向內地媒體坦言,「文件互抄」喺基層政府部門簡直司空見慣。當中一人表示,自己部門啱啱發完通報,冇幾耐喺其他單位網站就見到差唔多一樣嘅嘢,只係換咗個單位名稱。另一人補充話,唔只係縣市之間互相複製,跨省市之間都會抄得好順手。所謂「學習借鑑」已經內化成為行政操作一部份,甚至部份公務員仲會主動收藏其他地區文稿作為「範例資料庫」。唔少受訪公務員都承認,喺「時間緊、任務急」嘅情況下,將唔同單位文稿剪貼拼湊再交差,已經成為「裁縫式寫作」嘅常見操作。
即使知道自己部門公文畀人抄襲,大多數人都唔會主動聯絡對方,原因簡單:「大家都不容易」;又或者話:「互相借用也沒什麼」,只要唔牽涉民眾利益,唔搞大鑊就算數。而且上級主管往往對此心知肚明,仲會「手把手」教下屬去外地政務網站搵現成範文,並特別叮囑:「不要抄本省的」,目的就係避開審查,留條後路。
學者狠批:官僚主義橫行 公信力崩潰
針對呢類「大範圍複製貼上式行政文化」,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白智立直言,呢種現象唔只係行政偷懶,已經構成制度性危機。佢指出,當公文都係「二手內容」拼出嚟,根本無法反映地方真實狀況,公眾對政府文件嘅信任亦會直線下滑。「這不僅削弱大眾對政府文件權威性與真實性的基本信任,使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缺乏說服力,也暴露了政府部門『應付工作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傾向』,實際上是政府『行為扭曲』和『能力缺位』的表現。」
有學者分析,呢場「抄文風波」背後所反映嘅,唔止係懶政,更係政府治理結構長期失效嘅縮影。當政策落地、制度建設、政令執行都變成一場「照抄遊戲」,咁所謂嘅行政效能同政治公信又何來根基?